一个是扎根斯图加特传承逾百年的汽车老贵族,一个是诞生于硅谷创立不足十年的IT“小鲜肉”, 却在日前谈起了一场“忘年恋”。
2 月初,打车应用科技公司Uber 宣布与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商、第一大豪华车生产商戴姆勒达成合作,并透露此次合作的主要议题——打造支持共享交通的自动驾驶汽车。事实上,Uber 和戴姆勒一直在积极布局自动驾驶,并在双方合作之前各自拥有自己的合作伙伴,不过,这对老少配的结合还是让汽车界和IT 界都为之关注。
都想成为自动驾驶领导者
据外媒报道,Uber 希望通过与戴姆勒的合作,成为第一个成功推出商用自动驾驶车队的公司,而该车队未来将包含奔驰的自动驾驶汽车。不难理解,双方的合作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加速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运营。长安汽车公司工程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黎予生认为,不管是戴姆勒,还是Uber,都意识到掌握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性,都在投入真金白银,都想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导者,这是他们能够形成合作的前提条件。
在与戴姆勒合作之前,Uber 已在自动驾驶领域多有动作。去年,Uber 与沃尔沃达成合作,以沃尔沃XC90 为原型车,投入3 亿美元研发具有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无人驾驶汽车。之后,Uber 在美国匹兹堡成立无人驾驶出租车队,当地市民可通过App 预约车辆,而车队使用车型正是沃尔沃XC90。
Uber 还与福特展开过道路测试合作,使用装备传感器和摄像头的福特Fusion 混合动力汽车开展自动驾驶路测。
在技术和人才储备上,Uber 也是频频出击。据悉,Uber 先是挖走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的专家,再是收购Otto 等无人驾驶技术相关公司。甚至前谷歌搜索业务负责人Amit Signal 也被招入Uber 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的麾下,Amit Signal 将担任高级副总裁,并主要负责自动驾驶项目。
合作的另一方,表面上看起来低调沉稳的戴姆勒在自动驾驶领域也是深谙“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道理,誓要将开放合作进行到底。
早在2015 年,戴姆勒就和宝马、奥迪联合收购诺基亚Here 地图,布局车载导航。2016 年,戴姆勒又和宝马、奥迪宣布与爱立信、华为、诺基亚、英特尔、高通联合成立5G 汽车联盟,共同研发有助于解决道路安全、娱乐和自动驾驶等问题的下一代移动网络应用技术。
各有所需但不合作造车
形成合作,除了有相同的目标,还要各有所需,优势互补。
“对于Uber 而言,戴姆勒的助力尤为重要,因为Uber 至今没有任何造车经验。实际上,造车拥有非常高的技术门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此次合作,我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运输网络,与世界顶级汽车制造商的车辆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在将来为Uber 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表达了对此次合作的认识。
戴姆勒董事长蔡澈也对合作发表了看法:“戴姆勒致力于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导者,与Uber 联手,我们将会寻求强强联合。”
据了解,双方将不会合作造车,而是戴姆勒负责打造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Uber 则负责提供共享出行的软件服务,双方都可谓各自领域的强者。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信息服务委员会副秘书长朱伟华看来,合作的一方生产汽车,另一方则运营汽车,恰好各有所需。对戴姆勒而言,可能缺乏的是在应用场景下产生的大量车辆行驶数据,这是研发自动驾驶汽车所必需的,而拥有大量数据的Uber 则缺乏硬件支持。“自动驾驶需要依靠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需要大量车辆在真实场景下使用的数据进行训练,双方显然是互补关系。”朱伟华说。
黎予生认为,对传统车企而言,做编程、特别是做人工智能,虽然也有一定积累,但不如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在造车方面另起炉灶也不现实,所以合作是双方快速提升技术的一个捷径。
最先实现商业化的或是美国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已经不止在一个场合表示,“Uber未来会成为一家机器人公司,不过我们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显然,实现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运营将使Uber 完成从打车应用科技公司向机器人公司的转变,即汽车机器人来接驾,而意识到还处于初级阶段,表明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认识到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动驾驶汽车,本身就是机器人,带着四个轮子的机器人,带控制的汽车机器人。”黎予生表示,“但汽车机器人遇到的环境要比一般机器人遇到的环境复杂得多。设计机器人,需要知道机器人所处的环境是什么,一般的机器人使用环境简单,可以很确定地知道使用环境,但汽车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不可控,车里的乘客也不可控。想要把汽车机器人做得更成熟,需要更多时间。Uber 转变成机器人公司的逻辑和趋势是对的,但难度非常大。”
不过,黎予生认为,以Uber、谷歌等为代表的美国公司在自动驾驶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不能说他们的算法很成熟,但已经开发了很多,也知道所面临的瓶颈。反观中国,目前还没有走到利用收集数据来改善算法的阶段,中国公司还不知道这些瓶颈在哪,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朱伟华判断,最先可能实现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是美国,原因在于美国的汽车制造和互联网都很强大,且能抱团合作。德国和日本汽车制造很强大,但需要和国外互联网公司合作,中国则是汽车制造优势不明显,互联网公司具备比较强的实力。
不得不承认,类似Uber 和戴姆勒、Lyft 和通用等的合作将加速美国取得自动驾驶的领先优势,这对我国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有借鉴意义。“中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抱着自己的技术不撒手,这些技术其实并不算先进,应该更开放一点,只有互相分享才能共同进步。”黎予生建议。(张忠岳)
(新媒体责编:zs1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