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IoT、AI等技术在汽车领域深入应用,汽车已由传统代步工具进化为智能移动终端,以“用户为核心”的用车体验被日益重视。尽管产品力提升让新能源汽车的用户“好感度”增加,但“充电体验差”、“续航焦虑”等问题仍制约着用户购买决心。能链研究院(微信公号:能链指数)认为解决充电体验核心痛点,需从充电服务体系建设、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等多维度去打造优质的充电生态。
1.新能源汽车“好感度”提升
新能源市场从早期的政策驱动,正全面转向“政策+市场”双轮驱动。近年来,政策性红利持续推动我国新能源市场高速发展,燃油车限行限购、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不仅扩大了限购城市新能源市场,同时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促进消费政策也提高了非限购城市的渗透率。
根据2020年上险数据统计,6市1省限购城市新能源市场份额降至41%,但上海市同比提升4%。研究发现除因上海对新能源车不限购以外,用户对Model 3“好感度”极高,全年累计销售3.3万台高居榜首,消费者愈发认可且愿意为此智能化新能源产品买单,新能源市场也正逐步从“政策”驱动转为“政策+产品”双驱动。
9成高收入群体增换购时考虑新能源汽车。除了已购用户,增换购用户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也有大幅提升。根据《麦肯锡:2021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增换购时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比例从2017年20%提升至2021年63%,其中接近九成高收入群体(家庭月收入>4.8万元)表示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
2.充电体验成制约购买的首要因素
超7成用户认为充电和续航问题制约其购买。尽管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好感度”提升,但在不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中,仍有高达72%的消费者认为充电和续航问题会让其感到焦虑,充电设施不足和续航能力是阻碍其购买电动汽车的首要原因。
8成私桩缺口或成消费者焦虑核心原因。根据此前《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规划,我国计划到2020年底建成公共充电桩50万个、私人充电桩430万个。而截止到20年底,实际建成公共充电桩80.7万个、私人充电桩87.4万个。公共充电桩已超额完成,而私人充电桩建成率仅为20.3%,或与《规划》存在342万个缺口。
3.用户充电体验痛点分析
私人充电遭遇“落地难”。私人充电桩充电时间灵活自由,是大多数私家车主青睐的充电方式。但目前我国私人充电桩建成率仍然较低,制约私人充电桩建设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部分车主居住地没有固定停车位,二是现有小区电力容量有限,居住地物业以安全隐患为由拒绝安装。
公共充电全流程槽点颇多。用户对公共充电桩体验痛点覆盖了充电平台选择、信息检索、定位导航、充电、支付全流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充电运营商繁杂、需安装多个App方可满足充电需求。据统计,目前我国充电运营企业已超260余家,可查询到的充电App多达50余个,用户平均需下载5个充电App才能满足充电需求。
(2) 充电信息不对等。尽管各大主流运营商均在尽力扩充充电设施数量,尽可能多的囊括充电设施信息,但用户查询附近充电桩信息时,时常出现因更新不及时导致的与实际信息不符的问题。
(3) 优质充电桩不足。由于场站缺乏精细化管理,用户使用中经常会遇到充电桩被人为损坏,以及黑屏、故障报错、暂停服务等情况,场站人员也未及时检查和修理,优质充电桩少再度延长用户寻桩时间。
(4) 充电速度慢,效率低。与加油不同,电动汽车充电等待时间较长,电池从30%充到80%即便是快充也需要40分钟。尤其对于网约车这类对时间成本高度敏感的用户群体,大幅提高充电效率十分迫切。
(5) 充电配套设施无法保障。由于停车位紧张、运营商缺乏体系化管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仍会遇到较多的充电桩损坏、燃油车占位等问题,同时充电过程中产生的如停车费等额外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充电体验。
4.如何提升用户充电体验
要想解决充电体验核心痛点,政府侧还需健全充电基础设施管理体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协同探索更多创新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同时加快先进技术研发,方可有效提升充电服务用户体验。
制定新能源汽车公共资源使用差异化管理政策。研究出台新能源汽车停车管理条例,实施新能源汽车专属停车位、停车费用优惠等政策,强化充电场地及设施管理,鼓励场站通过安装智能停车杆或地锁识别新能源车辆,约束燃油车占位等违规行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充电便利性。
加快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关键技术研发,鼓励私桩共享。大功率充电是提升充电效率的有效方法,无线充电是解决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充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进一步提高交流慢充、直流快充技术水平的同时,应加快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商业推广,并鼓励私桩共享,依托现有私人充电网络和停车位等资源,解决电桩不足等问题。
整合发展,聚合赋能。“聚合模式”通过整合多家主流运营商充电网络,实现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庞大的充电网络不仅可有效解决找桩难、联通难、结算难等问题,也让用户彻底做到了“开一车手持一App”。同时聚合平台紧密连接上下游,并基于数据赋能充电场站,为运营商提供庞大的流量入口,也为新能源电动车提供更优质的充电服务。
跳出电费服务费,瞄准充电服务生态。结合40分钟快充特点,整合运营商、服务商等资源开展异业合作,共同打造集充电、维修保养、洗车、餐饮、无人零售等一体化充电服务生态,为车主提供便捷实惠且舒适的一站式补能服务。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