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客货两用、宜商宜家的皮卡车在国内发展越发具有潜力。随着近几年两会代表在会议上对取消皮卡进城受限的提议,我国已经有多个省份城市开放皮卡进城,但是这样依然不能满足广大皮卡用户的用车需求。不全面的解禁对很多城乡居民的出行和载货造成了困扰。无论是作为交通工具,还是生产工具,皮卡车在农村的适应范围非常广。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对于皮卡车进城还未放开,这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不利的。3月3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南团驻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丰集团董事长李建新接受采访时提出,国家应该全面放开皮卡进城的限制。
自皮卡解禁政策发布以来 皮卡行业迎快速发展
李建新介绍,自1986年我国第一台国产皮卡下线以来,经过30年多的发展,皮卡市场发展始终未能赶上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大潮。近年来,随着对取消皮卡进城限制的呼声越来越高,2016年3月公安部、工信部、发改委联合下发工信部联装[2016]68号文件(特急)《关于开展放宽皮卡进城限制试点促进皮卡消费的通知》以及2017年1月18日公安部、工信部、发改委联合下发工信部联装[2016]444号文件(特急)《关于扩大放开皮卡进城限制试点范围的通知》,先后分两批次在河北、辽宁、河南、云南及湖北、新疆等六省区开展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试点。
自试点开展以来,皮卡车型销量增长明显,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市场效应正在逐渐显现。2017年,我国皮卡车型销量突破41万辆,实现18.7%的增长,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远高于2017年全国汽车销量3.04%的增速和乘用车销量1.40%的增速。但纵观2017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887.9万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九年跃居全球第一,由于市场的约束,皮卡销售量远未释放出来,全年销量仅占总销量的1.42%。反观同期美国市场,皮卡销量达到282.28万台,占其汽车市场总量的16.4%。
皮卡市场潜在需求大 车型换代不断加快
皮卡车作为方便城乡居民的出行及承载工具,在物品运输及城市物流配送等方面有明显使用优势,可实现一车三用,有利于减少上牌压力,缓解道路拥堵,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在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推动下,市场相对小众的皮卡车型依然不断丰富和完善其产业发展。大部分城市限制皮卡车进城主要出于管理的难度问题。此外,由于过去皮卡车后厢无盖,国家怕对城市产生污染。但这些问题可以从生产和管理办法上予以解决。
目前我国皮卡车型上加快更新换代、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配置及产品质量上不断超越提升,科技含量也大大增加。其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等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越国产乘用车水平。同时皮卡开发紧跟最新国五国六排放标准,加大节能技术研发与应用,部分皮卡车型已实现新能源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新技术应用。新车型投放与在产车型换代不断加快,产品丰富、类别齐全、级别基本全覆盖。
李建新说,全面放开皮卡车进城限制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将会增强市场的有效供给,对于提升民生幸福指数,推进城乡创新运输管理和现代物流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重大。
放开皮卡进城限制 划归乘用车管理
从目前六省区开展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试点效果来看,皮卡解禁政策开放后,不仅没有造成道路交通拥堵,其带来的积极市场效应正在逐渐显现,不仅提高了绝大部分车企的市场销量及份额,而且对汽车行业及企业产品的发展,乃至在地区经济发展、税收和就业等方面都会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李建新呼吁,尽快全面放开皮卡进城限制,满足城市对皮卡的需求,同时更好地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健康稳定向上发展,更加有效的促进社会和谐以及经济繁荣。
他建议,将皮卡从货车类别划归为乘用车类别管理。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皮卡都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及应用场景。为有效开展皮卡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引导及促进皮卡行业发展,使其尽早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带动消费向更高层次迈进。国家应将皮卡从货车类别划归为乘用车类别管理,实现“跨界融合”式发展。
他希望国家加大对皮卡车型的政策扶持,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皮卡车型的研发投入,推动皮卡产品多元化发展,有力促进皮卡车型在城市物流等共享市场的推广。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