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司机让儿子注册自己开,有的注册之后夫妻轮流开。”22日上午,在中国消费者协会举行的“促进网约车安全消费座谈会”上,来自北京的消费者代表李女士表示,她经常遇到网约车“人车不符”情况。
近段时间,网约车行业发生多起侵害消费者安全的恶性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专门举行座谈会,邀请消费者代表、企业代表、部分专家、相关政府部门等共同探讨网约车安全消费问题。
消费者代表:实际体验网约车注册后有点担心
“我认为网约车的安全问题首先就是司机和车辆的准入门槛问题,这是保证网约车安全的第一步。但我让我家孩子和亲戚的孩子实际注册体验发现,有的平台准入门槛比较严格,不仅需要审核,还要求培训和考试;但有的平台审核就比较简单,提交材料之后,大约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审核通过,然后就可以接单了。”李女士说。
李女士表示,在做完这个体验测试以后,她就有点担心。“比如一家平台要提供‘人车合照’,我理解的是,人和车在一起的照片,但是只传了一张车的照片也通过了”。
司机准入存在问题,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人车不符”。“昨天一个司机跟我说了一个特别形象的话,他说‘人车不符’这事儿为什么能够出现呢?因为平台只是绑定了手机,而没有绑定车辆。手机在司机手里,刷脸只能验证人,但是车就不能验证了。”
据李女士介绍,根据她的实际经历,网约车运营过程中还存在司机不断接电话、主动要求和乘客加微信、疲劳驾驶等问题,这些都会带来安全隐患。
“特别是疲劳驾驶的问题,我跟司机聊,他们说干8小时根本不赚钱,要赚钱必须加班加点干。有时确实很累,和其他车辆发生剐蹭是常有的事。我曾问一个司机,加班了平台会不会关闭不让当天再接单?他说不关。”李女士说。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中消协根据网络关注度、信息量梳理出了网约车十大乱象,其中乘车安全隐患居首。中消协投诉部谢龙表示,这包括司机损坏消费者财物、司机与消费者发生暴力冲突、平台处理消费者投诉不及时、泄露用户信息等。
专家:网约车平台必须履行安全保障义务
当发生安全事件时,网约车平台是否该承担法律责任,以及需要承担何种责任等问题,在法律界引发一些争议。
此前,有网约车平台认为,平台仅是一个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平台。平台方在网上将用户的用车需求提供给运营方,撮合双方的交易,故只应承担信息服务的责任,不应承担安全责任。
但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表示,专车、快车司机系受平台指派任务,去履行平台与乘客搭乘客运合同,因此网约车平台所承担的不应只是简单的“信息撮合”责任,而是承运人责任。网约车平台和乘客之间是运输服务合同关系,应承担安全保障责任。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网约车平台必须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并给出了六大理由:一是消费者打车是冲平台去的;二是规则是平台制订的,包括三方协议;三是运营规则、要求是平台提出来的;四是司机是平台选的;五是平台可以获得大数据资源;六是平台对司机收费。
对此,中消协副秘书长董祝礼表示,网约车平台经营者应依法承担保护消费者权益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强化入网审核,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车辆、司机的审核把关。各种业态的网络预约车辆服务,应当对司机的驾驶经历、交通责任事故、暴力犯罪记录等情况采取标准一致的审核要求,进行严格核查,严把人员准入关。同时,强化安全管理。杜绝“马甲车”,保证车辆和司机的预约与实际一致;停止不符合要求的顺风车、合乘车服务,杜绝非法运营。
企业代表:业界应形成黑名单分享制度
“在司机准入环节,接下来,我们会通过人像和车辆识别确保杜绝人车不一致的情况。在司机管理规定规章方面,约定司机服务过程中如果接到人车不符的投诉,一经发现立即下线。”携程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还表示,携程将坚决履行平台承运人的责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已经和几家保险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对于每一个订单和每个乘客都会提供责任险,充分解除司机和乘客出现事故之后的赔付顾虑。”
滴滴方面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障乘客安全,我们已经上线了一键报警功能。但是还是有提升空间,希望把一键报警提到更明显的位置,有问题的时候可以一键报警。”
首汽约车有关负责人认为,网约车平台应该承担承运人责任,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撮合责任。关于安全问题,平台也应该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
“对于乘坐网约车受伤的乘客,除了故意行为,对于他的损害,平台要承担责任。一旦发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纠纷,网约车平台应该承担赔偿责任。网约车乘客和司机之间的索赔,应该是网约车平台先行赔付。”首汽约车有关负责人说。
董祝礼向企业代表呼吁,除了采取以上措施之外,还要强化投诉处理,严格筛查司机被诉情况,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对此,滴滴相关负责人呼吁,网约车业界应形成黑名单分享制度。“一个司机如果在一个平台上有不良行为,就可以把这个信息分享到这个行业里的各个平台,不让他再有伤害乘客的机会。”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