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台湾发生一起致 33 人死亡的特大交通事故,在随后两周内,同一路段又接连发生两起事故。此前,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邀请专家进行专题研讨,其中多位专家从交通工程的角度提出该路段的道路设计、交通设施存在缺陷,影响驾驶人正确判断,造成该路段事故频发。
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交通局资深规划设计专家
那么,如果发生类似的事故,其他国家会怎样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呢?研究中心邀请到,根据其亲身参与过的重特大事故救援和事故分析工作经历,介绍美国的做法。
笔者在美国州郡公路管理局任职多年,参与了多起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救援和事故分析工作。下面,将从职业的角度,介绍在美国发生类似重特大交通事故后,交通部门或公路管理部门(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或Highway Administration)所开展的工作以及采取的安全改进措施。
在美国, 50 个州的交通法在名称和内容上略有不同,但交通管理体制基本一致,职责和分工也相对固定。与中国一样,交通事故发生后,警察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主导事故救 援,对事故现场、车辆、人员进行勘验,并询问讯问当事人,从人因方面进行调查,出具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将作为其他相关部门进行事故分析的依据,以及法院裁定、保险理赔的重要文件。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如果发生与“台湾2·13事故”类似的重特大交通事故时,交通部门往往会承担巨大的压力。因此,在警察开展事故调查的同时,交通部 门也会从道路设计建造、道路设施及交通控制设施等交通工程角度进行调查,重点分析这些交通设施是否会对驾驶人造成误导。交通部门的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查看历史记录。
一般是查看过去 3 至 5 年的事故详细记录,包括事故地点(公里标)、日期、时间、气候、路面(干湿)、车型、车辆行驶方向、碰撞形式、行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等。通过对同一地点或地段的历史事故记录进行分析,找寻事故的共同点,推断可能存在的问题。
例如台湾这起侧翻事故,如果该地段有大量车辆撞击外护墙的历史事故记录,则需要考虑道路设计存在问题的可能性,然后再对道路的纵横断面、路面摩擦系数以及标志标线进行进一步检测。
勘查事故现场。
在事故现场,通过勘查当时的刹车痕迹、碰撞痕迹及其它印记,对事故过程做出基本判断。同时也要观察现场是否还有其它碰撞印记,以分析多发事故的可能性和共同点。
▲ 图:美国马里兰州 I70 和 I68 连接线,轮胎擦撞痕迹。
实地驾驶测试。
由调查人员在事故地点或地段驾车行驶,推测在驾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视线遮挡、弯道错觉、离心力过大等。台湾的这起事故可能就需要考虑离心力过大的因素, 即:外超高不足导致无法平衡转弯时的离心力。在美国发生类似事故,就需要做弯道外超高检测(ball-bank study)。简单的方法是在车内安装平衡指示仪(ball-bank indicator),以不同的速度在弯道上行驶,分别记录不同速度下指示仪的读数,从而推算出在该弯道上行驶的安全速度。
▲ 图:Ball-Bank指示仪,测量弯道外超高离心力平衡度。
查找设施隐患。
查看事发路段一定范围内的交通控制设施,判断其是否能被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清楚识别、是否为司机预留了足够的感知反应时间,进而分析车辆失控或违反交通规则 的原因。有案例表明,因驾驶人在高速公路上停车查看路线、错过出口而倒车造成的重特大事故,原因可能是引导标志设置不合理或交通标志上的信息不清楚。
夜间二次勘查。
若事故发生在夜间,交通部门会再次进行夜间现场勘查,包括路灯照明是否清楚、连贯,标志标线在夜间的可见度、颜色、轮廓和信息与白天相比是否有明显不同,以及其它交通控制设施和道路设施是否可能造成司机误判。
▲ 图:夜间照明是连续的,标志标线颜色和清晰度与白天一致。
交通流调查。
在重大事故发生地点或路段,通过安置地面设备,采集 24 小时或 48 小时内的行车速度、车流量以及车型等数据,分析这些因素对事故可能造成的影响。
除此之外,在警察给出人因调查结果后,交通部门还将结合自己调查获取的数据,在1-2周内对外公布道路和交通控制的调查结果,给出建议或改进方案,同时提供短期解决方案和最终解决方案。
以台湾这起事故为例,假设调查结果表明事故路段存在外超高不足、路灯设置扭曲了弯道视线、弯道警告标志设置不科学等问题,交通部门会给出一些改进建议,比如 在合适的地点安装弯道警告标志和建议速度标志(曲线外超高检测得出的安全行驶速度)、关闭引起视线混乱的路灯、在合适的地点增加临时路灯等。
正如上文所述,接下来会具体实施短期解决方案和长期解决方案,短期的方案是在弯道警告标志上安装黄闪信号,在合理的位置安装道路照明灯。长期的方案则是重新设计连接线,纠正现有的外超高不足等问题。
最后想说,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可能是多重的,很多是人为的错误。但从交通工程的角度来讲,是要尽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并缓解碰撞程度。终极目的是科学地找出道路设计、建造、交通控制设施的不足和缺陷,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从而降低伤害。
希望本文能够对改善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有所帮助。
作者介绍
梁康之:
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交通局资深规划设计专家 。
从事交通领域的管理及科研工作 30 余年,先后任职于中国铁道部,美国马里兰州公路管理局,弗吉尼亚州交通厅和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交通局。长期工作于交通工程第一线,在交通安全、交通运营管理,交通法律法规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曾参与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 BRT 系统规划、华盛顿特区环城高速公路( I495 )的交通安全改善研究等大项目百余个。
(新媒体责编:news)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