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地街道朱房路天桥下的一辆布满灰尘的智享自行车倒在地上
当下,“共享单车”已成热词。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一家国企和某企业联合在海淀区范围内推出的智享自行车基本上是在街头“蒙灰日久”。相较小蓝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这款车身上喷着绿底白字的“智享单车”俨然变成了“僵尸自行车”。同是一个市场,为何冰火两重天?北青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访。
现场
车身多蒙灰 鲜有市民骑
在北京体育大学北门马路对面,整齐摆放着11辆智享自行车。北青报记者走近一看,11辆车的车座、车把上都蒙着灰尘,车链也开始生锈,有的车后座上安装的智能锁的外壳也有点脱落。在这些车的前面停着近二十辆摩拜、小黄车等,时不时地被人骑走,就是没有人走近智享自行车。
这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五道口地铁站附近。在五道口购物中心边有一处自行车停车场,北青报记者看到几辆智享自行车倒在另几辆废弃的自行车上;另几辆智享自行车停在停车场隐蔽的角落里,车座上蒙了一层很厚的灰。
有人对智享自行车进行管理吗?一位在东源大厦外值班的保安说,有看到过专人给这些车打气、维修,但没有固定的时间点。“之前在这停放的智享自行车挺多的,但现在越来越少了,骑行的人也不多。”
探因
车辆投放少 收费无竞争力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智享自行车的点子是2015年9月海淀区相关部门提出的,初衷是整合闲置自行车,同时给市民提供出行方便,截至去年年底,区内已整体回收8万辆自行车,整修改造了1万余辆自行车。
目前,该车的具体回收、运营等工作由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与易代步合作完成,双方已成立第三方合资公司,由前者控股,去年预计投资1000万元。
然而,这个“可怜”的数字和200万辆总数的其他共享单车相比,堪称“凤毛麟角”。在海淀区农大南路2号小区外,北青报记者仅看到一辆智享自行车,一位居民出小区后径直走向摩拜,准备扫码使用。他说:“智享自行车太少了,也不是哪都有,关键时刻想用也找不到。”
除了数量少外,价格没有优势也是智享自行车被冷落的原因之一。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智享自行车的付费模式是押金199元,骑行半个小时5毛,这个价位和其他品牌的共享单车相比并无优势,更何况一些品牌还时常推出免费骑行的促销活动。
只限海淀区内骑行 车辆款式不统一
智享自行车更为受限的一条规定是:智享自行车目前只在海淀区域内运行,骑到海淀区以外不足5公里时,扣除运营费用5元;骑到5公里以上时,扣除运营费用10元。这是北青报记者在智享自行车APP上发现的规定。
家住朝阳区惠新西街南口、工作在海淀区西土城的小周最近使用共享单车上班,但她未选择智享自行车,“从家到单位的距离不远,但也是跨越了两个区。”她说,“跨区使用智享自行车,我需要一下子付费10多元,而其他品牌的车只需几毛钱甚至免费。我当然选择便宜的了!”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智享自行车车身大小不统一也是让人难以选择的重要原因。在海淀街头,北青报记者看到,这些车涵盖了自行车所有的款式,有老款的二八式,也有像小黄车一样小巧的车。一位在五道口周边大学读书的女生说,她身高1.6米,喜欢骑车身小一点、可以调节座椅的自行车。“智享自行车多是之前的老款式,车身普遍偏大,我骑起来太费劲了。”还有居民表示,不同大小的智享自行车骑起来感觉不一样,“我可不会浪费时间找一款合适的。”
运维人员紧张 加剧车辆损耗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和其他共享自行车的通病一样,智享自行车的人为损坏情况严重。
智享自行车客服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称:“我们的运维人员紧张,一下子也维修不过来。”就大多车的车身布满灰尘、生锈等问题,客服认为,这与天气、使用率等有关系。
专家观点
“智享”的出路在于体现市场差异性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认为,海淀区推出的智享自行车有一定的管理优势,“现在有很多共享单车随意停放,挤占公共资源,但政府管理的车在停放等管理上,能有更大的便利性”。
然而,面对智享自行车如今的困境,赵占领认为这与对市场的反应程度、技术、资金等问题有关。
“智享自行车的运营方缺乏互联网运营经验,活力不足,而共享单车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创新行业,里面的每个环节都极具技术含量。”赵占领分析,目前很多共享车企业都在进行烧钱大战,抢占用户资源,智享自行车在这方面显然慢了半拍。此外,互联网要打破地域性,智享自行车只能在海淀区域内骑行影响了自行车的扩散,“像我们平常骑车也不会去区分区与区的界限。”
就此,赵占领建议,智享自行车除了可以升级技术、扩大维修团队、引入市场化人才外,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市场差异性,“比如,自行车来源于社区,也应充分在社区进行扩散,争取社区用户。”(李梦婷)
(新媒体责编:zs1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