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李小文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10日下午,噩耗传来,这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1月11日《京华时报》)
一张非摆拍的照片,足以呈现一种真实的力量。当李小文以“扫地僧”的姿态,躬耕在学术领域,比之于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浮华,光脚、布鞋、小布兜,还有谦和良善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生成令人敬仰的威严。
这令人想起不久前,北师大举办第六届“感动师大”新闻人物评选,他以高票当选。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当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技术宅男”。梦也科研,成就“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的是你;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的,也是你。还是那双布鞋,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化的评价,指向现实的人生。
今天,我们为什么缅怀“布鞋院士”?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找到答案。
一者,中国的学术浮躁现象,可供演绎的素材实在汗牛充栋。譬如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开通报一批科研不端典型案例,以“自揭家丑”的方式,彰显维护科研诚信的决心。通报指出,自2010年至2013年6月30日,仅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就受理投诉举报468件,其中实名举报152件。近年来基金委查出弄虚作假38人次,论文重复发表15人次,抄袭剽窃17人次,造假、篡改数据6人次,其他7人次。
二来,有人说,这是一个学术文明被解构的年代:“专家”成了“砖家”、“教授”成了“叫兽”、“学者”成了明星……物质至上、权力至上、娱乐至死。偌大的中国学术界,似乎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或因如此,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在2015年1月1日启动,这是自去年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处级以上干部不得成为候选人”等规定,才被誉为最大的亮点。健康的学术生态,需要净化“大师”们的欲念。
三来,在不少高校,“教授不上课”似乎成为惯例。这才有“从9月份(2014年)新学期开始,上海的8所试点高校里教授、副教授们将回归课堂”等新闻出现。更别提像“布鞋院士”一样,还是科学网博客中的活跃分子,频繁更新专业博文,甚至跟学生“每次见面,都会问最近怎么样,钱够不够花,学校给的补助够不够,问的都是父母才会问的问题”。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调的学术成就,低调的寻常生活,捐“长江学者”津贴成立助学金、对专业及学生一生秉持的赤子情怀,是李小文院士留给中国学术界最大的财富。也许,舆论对“布鞋院士”的缅怀,不仅是对李小文的爱戴,更是对学术文明的价值期许。邓海建
(新媒体责编:news)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