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雁西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彭烈洪作品《化装舞会》
申树斌作品《被遗忘的飞翔》
邱光平作品 《红尘》
龇牙咧嘴、表情夸张的马、唯美而抒情的少女、小清新的花草世界、密杂线条下的城市……前天下午,一场规模宏大的艺术盛宴在甬城开席,“气象·格局——中国新当代艺术展”在宁波华珍门艺术馆精彩亮相。
此次展览由宁波市文广局、市文联等主办,共展出了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王念东、申树斌、邱光平、余佳、哈夫等9位著名艺术家的100多幅作品。著名诗人、评论家雁西是展览的策展人,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宁波是一个传统文化很浓郁的城市,希望这次展览能给这里带来一种新的艺术气息。”
记者 朱琦琳 摄影 记者 贾东流
解码·新当代艺术
唤醒艺术家探索当代艺术的出路
在眼下,“当代艺术”都不是一个为大众所了解的词汇,那什么又是“新当代艺术”呢?
策展人雁西向记者表示,目前基本把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艺术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地景艺术等。“30多年的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移植、变异以及疯长的阶段,但目前仿佛进入了一个停顿期。”
雁西说,虽然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仍然是前卫的、实验的、先锋的,活跃的分子依然在,但它似乎迷失了方向,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脱离了生活的本真,产生了不少过热、过激和虚假、丑恶的艺术行为。
为何提出“新当代”这个概念,雁西表示自己是想唤醒更多的艺术家知道自己的处境和当下空间,一起来探索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出路和通道。“相比过往3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符号,新一代艺术家在新的社会形态和背景下,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和绘画语言,他们更强调理性和沉静,更强调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回归与诉求。”
提问·新当代艺术展缘何花落宁波
一杯梅子酒也代表着宁波文化
据记者了解,“中国新当代艺术展”于去年11月22日在海南三亚首次开展,而今宁波是此展览全国巡展的第二站。相比上海、成都等当代艺术氛围更浓郁的城市,雁西为什么会选择宁波?
“这要从我对宁波的印象说起。”雁西说,2013年6月自己曾随“中国诗歌万里行”来过宁波,当时就被宁波的文化气息所打动。“宁波的天一阁、状元楼都很有名,建筑文化、藏书文化都有很深厚的底蕴。就连酒都有着不小的名头,那次来宁波,我喝梅子酒喝到醉。”
雁西向记者表示,宁波这些传统文化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但他始终觉得宁波需要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与传统艺术“叫板”。“江浙一带的藏家对于艺术品的喜好及收藏偏向于传统。宁波是一座很有艺术气质的城市,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应该更加多元化,更有当代性。”
“如果一个游客到了一座城市之后,会先到当地的艺术馆看一看,那就是这座城市艺术的成功表现。”雁西说,挺希望未来宁波能成为这样一座城市。
特色·艺术展上看什么
前卫中透着冷静,9位艺术家宁波亮绝活
此次新当代艺术展共有王念东、申树斌、邱光平、余佳、陈强戈、哈夫、崔治中、彭烈洪、翟义涛9位著名艺术家作品参展。记者了解到,这批作者大多以70、80后为主,都是年轻有为的艺术家,个人特色鲜明。
其中,现任教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邱光平,目前已是教授身份。他的作品表现力极强,强调象征、寓言,凭借马的形象来介入当下现实,对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进行深度反思。去年北京保利秋拍,邱光平的作品《英雄远去1》曾拍出414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而王念东的绘画主题大多以少女形象为主,抑或表达对青春恋情的的追忆,抑或是在逃避男性身份的特性;哈夫则独具一格,擅长用线条勾勒人物、城市,将最复杂的精神世界简化到只有色块和线条;师承何多苓的余佳,则传承了诗性和唯美意境,女性气息的创作语言明显……
“可以说,他们的作品,前卫中增加了冷静,实验中减少了冲动,探索中减少了盲目,非常具有‘新当代艺术’的代表性。”雁西说,这些年轻艺术家打破某种固有的态势,形成一股新的力量、新的气象,正是此次展览“气象·格局”题意所在。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月26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同步播报
埋头创作多年打不出名堂?
雁西:更应该静心去创作
昨天的展览开幕式后,一场小型的学术研讨会也在华珍门艺术馆同步举行。参展的多位艺术家与朱鹏宏等宁波本土当代艺术家坐到一起,就有关中国新当代艺术的发展态势等问题交流看法。
中国当代艺术目前陷入迷茫期,彭烈洪认为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学会思考,“重构与探路,应该是新当代艺术家们的主题和使命。”在他看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当代艺术只有立足中国、立足本土才有生存机会,“靠照搬照抄,这不是中国当代艺术家该有的姿态。”
艺术创作是艰苦的,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埋头创作,但是经常多年之后都打不出名堂。“这种现象在艺术界还是很普遍的。这时候,年轻作者更不应该浮躁,而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创作。好的作品,可能一时难以被发现,但终究会被发现的。”策展人雁西表示,中国当代艺术走到今天这一步,“如果不回归心灵,回归理性,那么将没有出路。”
(新媒体责编:news)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