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地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11日上午,上海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上,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此举反响强烈,有人觉得是愚孝而非爱孝,充其量只是一种激情作秀,有人则认为这是普及传统文化,值得赞扬呵护推广。今天的城市早茶,就聊聊“如何尽孝”的话题。(新闻见1月12日《新闻晨报》)
太假了,还会坑害人
@江水杨歌:流于形式的东西太假,而且还会坑害人。你们现在给父母下跪了,到了家不照样打骂父母吗?孝道不是跪出来的,是骨子里的,孝顺就是孝道。
@kuga_kant:靠行政手段推广的道德最终都会烂尾。
@envict:现在学校搞这些东西有些过头了(我们学校也搞过)。孩子的品德教育更多的是依赖整个社会的风气,取决于父母的素质,这么弄好上几天,一个星期后孩子依旧我行我素。
@不是没有招:一边通过学生向家长伸出罪恶的手要钱,一边让学生给家长虚伪的下跪。难道这就能让孩子孝敬吗,难道只有弄个孝敬节出来才孝敬老人吗,平时就不用吗?虚伪的一次大规模的活动。
我们的教育就应该这样抓
@dujiansheng:给父母一跪,永远留下尊重印象。对成长很有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这样抓。
@弘扬传统文化123:这才是真正的育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第一位的,知识技能教育是第二位的。教——是由“孝”+“文”组成的。
@同享同悦:连父母都不知道孝敬的人在社会上更难以立足,大力支持并应该推广。
孝道关键是父母做好榜样
@茶馆酒仙:应该父母对爷爷奶奶磕头才会让小孩子记忆深刻。
@wdn110:想要孩子孝顺很简单,孩子的父母以身作则,孝敬自己的长辈就可以,孩子自然而然会跟着学。如果孩子的父母和长辈不和,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反方
跪拜父母不过是孝敬节的卖点
儿女向父母下跪,这是古人所推崇的仪式,时至今日,实在没必要强求。很奇怪的是,一说到要孝敬父母,就要让儿女下跪,或是为父母洗脚。应该说,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但显然绝非生活中的常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不在于一时的轰轰烈烈,而在于细水长流,在于平时的潜移默化。下跪、洗脚固然能够引起轰动,引起媒体关注,但却不会产生持久的效应。更重要的是,现在强求儿女向父母下跪,已不合时宜。从某种意义上说,下跪这种仪式已成为文化糟粕,我们不应该不加选择地“全盘继承”。
孝,是具有时代感的,以前的“郭巨埋儿”被认为是孝的典范,但现在却被认为是违法的。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而下跪则显得太沉重了。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教父母上网……新24孝行动标准早已颁布,何必要求子女向父母下跪呢?
90年前,鲁迅先生在著名的《二十四孝图》里猛烈批判过封建礼教的可怕,对其非人性的性质有深刻的揭露。人道主义和人性光辉,才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学校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不要将“下跪”作为“卖点”,不要用学生的“下跪”吸引公众眼球,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是好事,很有可能成为心灵的负担。
甚至,学校如此将学生下跪当作了表演的“道具”,有可能会给学生留下阴影的。滨兵(教师)
正方
为学校办孝敬节跪拜父母点赞
跪拜父母虽然形式上有些夸张,但这绝非形式主义,活动的背后是学校普及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而这份感恩之心,不仅不是文化糟粕,恰是现在多数孩子缺少的传统文化价值之精华。“跪拜父母”仪式或能深植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
去年初,单位招聘一批大学生。层层选拔后最后由老总把关。老总最终只提了一个问题——“你父母的生日是哪天”,竟然只有一个人答上了。最终,只有这一个人留下。老总的意思是,连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就说明对父母不关心、不上心,缺乏最起码的感恩之心,“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怎么会关心单位?”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崇礼尚孝。可现在的一些孩子,把父母当成了“冤家”,认为父母的辛劳是应该的,不能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甚至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自私霸道、妄自尊大,缺乏感恩之心。而孝道,其核心价值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责任,会指引我们去学会认同别人、回报别人、尊重别人。感恩又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凝聚着智慧、孕育着哲理。
应该说,子女感恩父母、孝敬长辈,是晚辈的一种良心。在物欲至上的今天,这种朴素的道德依然新鲜,中国传统道德的魅力仍然炫目。我们应该为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孝敬文化节”点赞——孝道可贵且不可或缺,当它在世俗中慢慢消失殆尽时,我们有必要捡拾起来,即便动作夸张一点——用集体跪拜父母的仪式。
(新媒体责编:news)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