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截止到2016年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9440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881万辆),比2016年年末增长12.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6559万辆,增长15.0%。民用轿车保有量10876万辆,增长14.4%,其中私人轿车10152万辆,增长15.5%。
接近两亿辆的汽车保有量,预示着庞大的二手车市场,目前的二手车市场如何呢?
中国二手车历年交易量(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制图)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16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039.07万辆,同比增长10.33%,这是中国二手车交易历史上突破千万辆大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二手车市场诸多努力的结果,相对应美国这样的成熟汽车市场来讲,这个数字又比较寒酸。
据美国汽车数据网站Edmunds显示:2015年美国的二手车销售有3830万辆,是新车的2倍多,二手车与新车销售比例大约是2:1,这意味着中国二手车消费的潜力远远没有被释放出来,整个市场潜力非常巨大,两大原因,正在制约二手车交易的快速发展,其一是政策限制,其二是消费信心。
二手车交易政策逐步优化释放利好
其一是来自各级主管部门的政策,俗称三大壁垒:限迁、税收、临时产权制度,特别是随迁政策,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曾统计,截止2016年初,中国约95%的地级市实施了二手车限迁政策,其中执行国Ⅴ排放标准的城市达18个,执行国Ⅳ排放标准的城市达230个,在有限迁政策的全国地级市中,执行国Ⅳ以上排放标准的城市数量已经超过80%。
2016年,国家针对二手车交易整车给予了调整,2016年3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俗称“国八条”,要求大部分城市的政府部门需在2016年5月底前取消对于二手车的“限迁”政策。
2016年12月29日,环境保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二手车环保达标监管工作的通知》,对国八条打破限迁的标准进行了明确解释:对于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和安全检验有效期内,并经转入地环保检验,符合转入地在用车排放标准要求的车辆,各地不得设定其他限制措施(国家明确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和国家要求淘汰的车辆除外)。
2017年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印发《商务部市场建设司负责人谈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相关问题》,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9个城市外,只要符合当地路上行驶的车辆排放标准,就必须允许迁入,不得设定其他限制措施。
这意味着,三项发文,基本取消了异地流通的二手车交易限制,等同于给二手车交易松绑,鉴于此利好,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测,2017年二手车交易量将有望突破1250万辆,同比增长或将达到20%左右。
二手车消费信心如何打造
政策正在逐步松绑,限制二手车消费的另外的一个重大因素是二手车的消费信心,二手车车主对于整个二手车评估不了解、针对二手车交易存在疑惑导致了优质车源缺失,二手车消费者对于二手车缺少了解,第三方二手车评估给予消费者提供的信心不足,导致消费被压抑。
流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二手车交易数据,3-6年车龄的车辆占据车源的48.89%,7-10年车龄的车源占21.06%,10年以上车龄占比为7.08%。而需求量和交易活跃度较高的3年以内车龄的二手车源占比仅为22.97%。
释放二手车消费潜力,需要从平台角度进行解析:
强大的信用体系支撑解决优质的车源缺失问题
二手车消费更多买家、卖家互相之间针对二手车的信息理解不一致,直接到了消费担忧,根据以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体系,急需引入到二手车交易环节。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有36家主流二手车电商平台,信用体系的打造正在加速。
这里面将二手车消费担忧的几个问题:车辆交易信用、售车风险、购车风险、车辆价值感知和理解,让平台承担了消费风险,如果执行顺利,有助于打消消费者的担忧,通过信用平台增强消费信心。
当然,整个二手车整体利好会越来越多地被释放出来,随着整个交易量的增加,无论是二手车车商、二手车交易平台,都会越来越完善,整个中国车市也会越来越健康,我们拭目以待。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