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辽宁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及《沈阳经济区建设发展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年)》,加快推动沈阳经济区建设发展,调整后的新沈阳经济区五城市(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旅游委抢先发动,于12月5日联合在沈阳召开了旅游产业一体化工作会议。
会议重点研讨了《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及《2018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了具体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细化量化了工作分工和指标,为扎实推进旅游产业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有力遵循。会上,沈阳市旅游委分别与鞍山、抚顺、本溪、辽阳市旅游委签署了《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一体化合作协议》。
建立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
沈阳经济区五城市将建立政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区域旅游一体化政府联席会议,联合制定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智库;加大联合监管力度,规范域内市场秩序,打造最佳旅游环境,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制度化发展。
推动区域旅游项目建设
五城市旅游委按照“资源互补,差异建设,项目联动,区域融合”原则,编制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规划,防止盲目开发和同质化建设。梳理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环境等产业要素资源优势,编制资源优势互补的招商项目,充实完善区域旅游重点招商项目储备库,统筹推进区域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竞争力。成立沈阳经济区(北京)招商项目总部,开辟旅游项目招商专栏,推介旅游招商项目。
构建区域旅游四级公共服务体系
五城市旅游委将构建沈阳经济区旅游服务中心、五城市旅游服务分中心、区县服务站、企业咨询点四级区域旅游服务体系,推动区域公共资源互补融合,促进旅游市场供给与游客需求的有效对接。
打造区域智慧旅游联通发展模式
五城市旅游委将围绕“惠民、兴业、善政”三大体系,以“政企互通,企业互联,一网通用,全域覆盖”为目标,建设沈阳经济区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推广智慧旅游系统应用,开展智慧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引领区域智慧旅游城市群共同发展。
完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
五城市旅游委将依托各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旅游客运交通优势,加强区域旅游环线、旅游风景道、旅游产业道和慢行绿道建设,强化旅游景区间公路网连接和交通设施换乘的衔接工作。探索构建以五城市主要景区旅游直通车、景区环线车和城市服务中心专线接驳车为模式的“畅游易”旅游交通体系,为游客到五城市主要景区旅游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实现旅游景区连线化、旅游交通系统化。
组建沈阳经济区旅游企业联盟
五城市旅游委坚持“政府协调,企业自治,资源共享,统筹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涉旅企业在旅游一体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破除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难以协调等各类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症结问题,融入优质资源,出台扶持政策,组建区域旅游企业联盟,推动联盟会员由资源融合向资本融合发展。
联合开展旅游资源宣传营销
五城市旅游委将积极抢抓与北京、江苏等地区开展对口合作的有利契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与周边省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俄蒙、日韩、东南亚地区等境内外重点客源城市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整集域内优质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项目,丰富区域旅游产品,培育一批品牌旅游线路和旅游消费新热点。具体包括创办“京辽”旅游一卡通,开展以免费公益游、惠民补贴游、特价自助游为主题的沈阳经济区千万市民公益游活动等。
共同研发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
五城市旅游委将充分发挥沈阳经济区旅游企业联盟和旅游服务中心作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统一设计包装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旅游用品,培育一批知名的旅游商品(纪念品)研发和生产企业,推动沈阳经济区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向系列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把沈阳经济区建设成为东北亚旅游目的地
未来三年,沈阳经济区五城市旅游委将优化创新地域性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旅游业态转型升级的途径方法,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整集优势领域资源,规划建设新型服务平台、服务载体,构建和形成“大旅游、大联合、大发展”的工作格局。把沈阳经济区建设成为旅游一体化示范区,智慧旅游创新区,全域旅游先导区,满清文化、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区,东北亚旅游目的地。
2018年将完成沈阳经济区服务中心、沈阳经济区旅游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完成区域旅游企业联盟组建工作,吸引优质涉旅企业加盟;完成“京辽”旅游一卡通创办工作;实施沈阳经济区千万市民公益游、“京辽”惠民旅游工程;构建“畅游易”旅游交通体系,开通区域旅游直通车。
2019年至2020年将完成沈阳经济区旅游四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完成行业管理、企业运营、电子商务三大智慧旅游体系创建工作;完成民营大型旅游集团组建工作;完成“京辽”旅游一卡通发行发放工作;实施沈阳经济区千万市民公益游、“京辽”惠民旅游工程;“畅游易”旅游交通体系覆盖域内主要景区(点)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