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城市交通

    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辩证关系角度提出要从经济体系优化、产业结构重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等方面着手,努力推进绿色发展,这对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和获得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当前,重庆正朝着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目标奋进。我们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早日将重庆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但也要看到,重庆推进城市绿色发展过程中,还存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较大。二是城市交通拥堵呈蔓延扩大趋势。三是城市山水特色空间日渐被侵蚀。为此,重庆应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从导入绿色城市治理模式、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优化城市能源供给、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等方面入手,构建重庆城市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构建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等新型产业发展范式,实现产业绿色化、生态化和循环化。一是推进智能制造。加快重庆重点工业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的能力。在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重庆具有优势的产业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二是推进绿色制造。加快冶金化工、建筑材料、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工艺装备的节能减排改造和技术升级,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和循环经济机制构建,形成一批体现重庆特色的绿色工业产品,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发展,发展再制造产业,逐步建立起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的新型产业体系。研究推进静脉产业园区建设,对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实施静脉型循环改造。三是推进“制造+服务”融合发展。推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制造业与信息化的互动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创新产业发展业态和商业发展模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由产品提供向产品和服务提供转变,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

    构建绿色城市交通体系。从大力构建高效便捷、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入手,逐步完善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一是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布局,发展大容量公交和微循环公交,提高公交调度效率,提升主城区公交线路接驳的能力。在有条件的城区新建城市步道、自行车道、过街天桥、连廊和城市地下交通快速管廊系统等,发展共享单车网络,形成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二是继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积极推进在建轨道交通项目早日完工投营,推进规划线路早日开工上马,力争在2025年实现主城区700米范围之内轨道交通全覆盖,公共交通出行占到机动交通出行的50%以上。三是大力推进城市用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计划,完善城市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布局,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及时充电需求。

    推进城市绿色治理。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构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的城市绿色治理框架。一是保护好城市自然基底。尊重并保留好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保护好以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为代表的城镇周边自然开敞空间,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景观价值。二是开展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推进城市组团化、精明式发展,加大产业结构升级力度,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整合水网、路网、管网资源,开展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建设实践。优化城镇生态空间,扎实推进城市双修,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对重要的生态资源进行永久性保护,推动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和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营造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街区。三是建立绿色发展考核制度。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约束,在推进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指标,还要提出保障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化指标,要将单位城镇化能耗、水耗、地耗、单位城镇化水平的污染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明确的减量目标和计划安排表,并作为考核城市发展和政府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优化城市能源资源供给。大力推进城市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推进水、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进一步优化城市能源供给布局,着力削减煤炭、火电等化石能源供给,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严格控制新的产能建设,建立峰谷阶梯电价,利用价格机制调控能源消费,合理降低能源消费总量。鼓励企业对传统耗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和换代升级,从源头控制能耗比重。推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互补融合,推动页岩气开发利用等重大能源项目合作,加快建设区域性能源交易中心。加强能源集成供应,建设智慧能源供应系统,提高能源系统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打造互联互通的能源输送大通道,积极引进外地优质绿色能源,提升绿色能源保障水平。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