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网讯(记者:杨中根)以往,市民在等公交车时总会烦恼:“车到哪了?”、“车啥时候能来?”如今,市民不仅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公交线路信息及到站信息,合理安排乘车的时间和路线,还可以在“智能公交站台”边等车边蹭网。而这,仅仅是南京“智慧交通”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围绕创新名城建设,南京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以交通大数据构建为基础,积极运用新技术。如今,交通出行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
公交车啥时到站
手机可实时查询
“820路,一站,500米,马上就来了!”2017年5月10日上午9点半,南京市江宁区城管局公交站台,65岁的陈大爷看了一眼站台上的电子屏,整理东西,准备上车,“很准,没错过!”
公交智能站台的电子屏上正实时显示公交线路、到站信息、车辆距离等信息,为等车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公交出行信息提醒。可别小看了这座站台,它的背后有着强大技术支撑。据江宁公交集团信息公司综合办主任梁云介绍,智能站台充分利用了公交智能调度管理系统的定位,通过技术接入站台系统; 站台本身也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T)、4G网络及360度全景监控等先进的数字设备,组成了新一代智能站台系统,从而实现了乘客在站台上等车时可以看到实时车辆到站信息。据了解,目前南京主城区智能公交站台稳步推进,已建设370多块电子站牌。
早在2015年,实时公交服务功能就已经正式登录“我的南京”APP。刷手机,不仅能实时查询公交车,还能扫码购票乘车!据了解,目前,南京市交通局已与阿里巴巴合作,2017年在河西有轨电车1号线、公交D9、D4线路上开通支付宝刷卡乘车。地铁南京南站、南京站、大行宫站和珠江路站也实现支付宝购票进站。今年将实现公交地铁移动支付全覆盖。
公路、航运请来了无人机“执勤”
路政人员从巡查路政车辆后备厢里取出一台小巧的四轴无人机,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升空,从桥下掠过。两名路政员,一人从桥上探出身子,操纵着飞机,一人专心地看着屏幕,配合默契。10分钟后,飞机返回,稳稳地落在原地。路政员在巡查记录上写下:桥下情况正常,未见违建及杂物……
这是南京长江四桥的一次常规“体检”经历。
南京市交通局称,在公路养护巡查、桥梁工程等领域,眼下都用上了无人机技术。据介绍,传统探查方式需路政人员行车至高速桥下,或步行至隧道顶部山上进行观察。由于高速路段全线封闭,往往需要绕路10公里以上,且桥下及山顶的道路普遍狭窄难行,整个探查过程耗时约1小时,而使用无人机探查仅需约10分钟就能完成。
无人机不仅可以对桥梁、隧道进行检测,对高速公路和航道的管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介绍,路网调度与应急处置往往面临监控盲区,清障车辆受交通、地形阻隔无法及时到场掌握一线信息。同样情况,一条水运航道的监管,也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无人机就可以第一时间飞往现场“执勤”,利用4G网络将现场的情况传输至管理中心。
在行业管理方面,南京交通还实现了对“两客一危”营运车辆24小时监控和危险货物运输电子运单全覆盖。“一辆长途客运车,它的运行线路、是否存在超载等情况,我们全部通过GPS技术全程跟踪、实时监管。”南京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南京交通有一颗“聪明大脑”
“智慧”的交通,离不开一颗“聪明的大脑”。
南京“智慧交通”建设,以交通大数据构建为基础,而交通运输行业所有的数据资源都将最终汇集于“交通大脑”——数据中心,依托该中心,实现了省、市、区交通运输部门及市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每天数据交换量高达1.2亿条。
据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陈雷介绍,南京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智慧交运)以综合数据中心为支撑,建成了以“运行监测及预警、决策支持、公共服务、信用信息”四个一级平台和“城市客运、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城市道路、工程管理、铁路航空、交通教育”七个二级专题为架构的交通运输信息化体系并正在不断优化完善。
其中,“运行监测及预警平台”是基于公交车、出租车、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路网等建立指标化动态监测机制,实现交通运行的动态运行监测。比如,可以掌握出租车处于营运状态的数量、在特定时间的区域分布等;可以了解公交车的行驶速度、公交车客运量等。“市民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公交车要么迟迟不来,要么一来就好几辆。这是因为道路拥堵等一些外在因素影响了公交车间隔时间。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大数据,从而对公交车线路、发车频次进行一些优化设计。”陈雷说道。
在交通运输综合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全方位显示南京各交通主次干道、公路、航运、汽车客运站实时情况。南京市交通局信息中心运行协调科科长王建生说,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负责应急预案修订和体系完善,协助处置紧急突发事件,协调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指挥和处置等工作。“年初大雪期间,我们中心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为南京应急扫雪、交通疏导提供了有力保障举措。”
“我们将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新名城’建设战略部署,深化智慧交通建设,促进公共服务高效化、行业管理精细化、政府决策科学化,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公共出行一体化服务!”陈雷说。
(新媒体责编:人员管理)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