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城市交通

    来一场全球化的“治堵”行动

    从新能源汽车到云轨,比亚迪(002594)(01211)成为绿色出行的缔造者,从地面到天空,比亚迪又将担纲全球“治堵”行动的使者。

    回望人们生活水平较低的年代,买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彼时有着“就算买得起车也养不起的说法”。如今随着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家庭汽车保有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汽车已经变得更像是大众消费品。

    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又变得愈发突出,人与汽车之间的矛盾从“买不起”向“堵不起”转变。

    根据百度地图发布的《2017年Q4&年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北京、重庆和上海分别以年人均拥堵成本4013.31元、2856.59元和2753.74元位居前三位,名列第十名的济宁也有1786.25元之多。

    上升到整个社会来看,交通拥堵的问题同样不容乐观。根据中国交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静态交通问题(交通拥堵)带来的经济损失已占城市人口可支配收入的20%,相当于GDP损失5%至8%,中国15座大城市的居民每天上班比欧洲发达国家多消耗28.8亿分钟,静态交通带来的原油消耗占中国总消耗量的20%以上。由此可见,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顽疾”。

    目前,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硬件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修增建城市道路;二是发展轨道交通。前者在一些发展成熟的大中型城市已经不太适用,而地铁建设要面临修建和运营综合成本巨大的问题。另外,根据我国申报城轨建设的现行标准,申报修建地铁的城市需要满足“城区人口300万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亿以上、GDP达1000亿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单向高峰每小时3万人以上。”等硬指标。这就把诸多亟需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中小城市挡在门外。

    解决交通拥堵新利器——云轨

    在此背景下,比亚迪肩负起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历史使命。开发出一种占地面积小且运量大的城市交通工具——云轨。

    根据的了解,比亚迪的云轨产品坚持自主研发路线,掌握轨道驱动、电机、电控、车身、底盘、转向架、轨道梁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可独立完成整车、轨道、车站及通讯系统等各项建设。

    与此同时,云轨搭载的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铁电池储能系统、永磁轮边直驱电机、单轴转向架等硬件和技术为乘客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舒适的乘车体验。

    更重要的是,云轨造价仅为地铁的1/5,建设周期仅为地铁的1/3,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具有极强的地形适应能力,并具备不俗的运输能力(单向1-3万人/小时)。这些都是比亚迪云轨打动各大城市并纷纷引进这种新型交通工具的有力砝码。

    云轨推出一年多来,比亚迪已与国内外20多个城市达成合作。目前,银川云轨已投入运行,济宁、汕头、广安等城市云轨正在修建当中,未来这些城市有望凭借云轨的到来很好的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云轨“蛟龙出海”

    但其实,交通拥堵问题,并非中国的专属,全世界被交通拥堵困扰的国家不在少数。

    有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是全球发达国家中交通最为拥塞者,2017年全球前10大交通最拥堵城市中美国占据其四。在上午6点至9点以及下午3点到6点的交通高峰时段,全美司机被堵在道路上的时间平均为41小时。

    据悉,2017年,美国因交通拥堵带来的额外经济成本接近3050亿美元,平均每位驾驶员承担1445美元。

    此外,印度四大城市德里、孟买、班加罗尔和加尔各答的旅客们在日常通勤上要多花费1.5个小时。印度上述4个大城市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2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81亿元),承受这一沉重负担的是通勤者们。

    菲律宾Solar交通公司总经理MarkAndrewTieng在5月31日召开的“比亚迪e计划——‘菲’比寻常”媒体分享会上表示,菲律宾因为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概是30亿比索/天。这意味着交通拥堵的问题每年给菲律宾造成的损失已经高达近万亿比索。

    这些形形色色的交通拥堵问题,实际上为比亚迪的云轨带来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了解到,从2017年8月比亚迪用云轨打开菲律宾市场开始,云轨在9个月内已经进入5个国家的6个城市。近期比亚迪更是在一周之内和巴西以及菲律宾签署了高达80亿人民币的云轨建设协议。

    从全球范围来看,比亚迪云轨出海才刚刚起步,但已具备向全球拓展的根基。有理由相信,比亚迪能够以全球“治堵”使者的身份服务于更多的国内外消费群体,为比亚迪创造更多价值,同时为股东带来丰厚回报。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