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10年,
“汽车+科技”的融合将全方位加深。
车联网早期概念源于物联网,
即车辆物联网。
发展至今,已实现阶段二,
即汽车与智能手机连接。
人民交通杂志讯(本刊记者 / 白晓娜)现在的交通形式是什么样子呢?共享单车,地铁,高铁……十年前,我们的交通形式是什么样子?如果再往前推,50年前的交通形式是什么样子呢?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已经有了模糊的轮廓。
那么,未来的交通的是什么样子?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交通强国,力求改善现在的交通状况。那么,人类能不能发展更快、更智能、更安全、更便捷的交通?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人们对于未来交通的设想,从来没有停止过,当然,也折射出对交通拥堵现状的无奈。基于此,“出行即服务”势在必行。
新名词,究竟是什么?
在共享交通模式和智能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城市出现了全新的交通理念——“出行即服务”。“出行即服务”将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服务进行整合,在“出行即服务”系统下,出行者把出行视为一种服务,不再需要购买交通工具,而是依据出行需求购买由不同运营商提供的出行服务。
“出行即服务”代表了一种转变:从个人拥有出行工具到将出行作为一种服务来进行消费。“出行即服务”的关键宗旨是基于用户的出行需求提供相应的方案。
“出行即服务”平台基于公共交通智能调度、个人习惯分析、绿色出行优先等,整合互联网的支付能力,实现出行行程预定、路径一键规划、公共交通无缝衔接、费用一键支付等功能,整体提升公众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提高公众绿色出行良好体验。
新模式,举个例子
在了解“出行即服务”这个基本的含义之后,它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怎样实行的呢?举个例子:
甲先生在A城的办公室接到通知要去B城的C大厦开会,他在办公室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开始预定行程,并很快得到了行程单;
甲先生从办公室出发,根据行程单步行到共享单车点取车骑行到公交站点;
刷电子卡上公交车,沿途收看车辆到达提醒,到达高铁站;
刷电子车票上高铁,乘高铁到达B城市;
下高铁找到预定的自动驾驶车辆,刷卡上车,自动驾驶车辆自动行驶到C大厦,行程结束。
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出行即服务”出行。
新概念,必要性/重要性
人之所至,交通所在;人之欲往,交通先行。回顾历史,千百年来,交通随着人类活动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交通发展史。由此可见交通之重要性。城市交通系统属于复杂巨系统,想要提高出行的服务水平,必须从整个系统层面进行优化,而对于某个单一子系统的优化往往由于约束较多导致效果不佳。然而,目前相关部门在解决交通系统问题时,对于各类交通方式仍采用“分而治之”的解决思路。提供出行服务的公共部门以及私营企业的合作往往也不甚紧密。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交通系统的整合升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许多企业已经在尝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出行进行改善,而传统交通管理部门对于这一新兴趋势却并未做出及时反应。在这样一个机遇频现的背景下,“出行即服务”的概念应运而生。
出行需求是交通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消费的全面升级,人们对于出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我国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重要驱动力之一。201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共享交通,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在需求驱动和政策引领下,各市场运营主体纷纷抢抓机遇,创新升级出行服务模式。
综上几个方面,“出行即服务”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新出行,谁是受益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于2019年9月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按照系统推进、广泛参与、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
由此可见,绿色发展一直是国家大力倡导的发展方式,而“出行即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绿色出行,体现在其对出行者、服务提供商、数据提供者、交通运营商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与此同时创造新的价值。
对于出行者而言,“出行即服务”可通过整合多种出行模式的优势,基于用户的成本和偏好,个性化提供更加经济合理的出行方案,减少其出行费用,并实现一键行程支付,提升出行效率与品质。
对于服务提供商而言,“出行即服务”可通过提供有效的出行管理工具和资源,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并通过用激励方式改变出行者的出行计划,引导其使用更加可持续的出行方式,为交通政策的目标达成提供支持。
对于数据提供者而言,“出行即服务”可为交通运营商提供数据交换的机会,提升数据服务的价值,满足新市场用户数据分析服务的需要。
对于交通运营商而言,考虑成本等因素,“出行即服务”可有效分流乘客到最高效的交通方式;通过网络改进,减少整体出行时间;更好地监控、管理和规划交通服务;缓解交通拥堵和交通带来的环境影响,通过扩大服务商范围和易得性,降低交通成本;通过增加新的营收项目或扩大市场,提高出行服务商的收益,并提高地方对新出行服务的演变和出现的应对能力。
在对未来共同愿景下,进一步利用新的出行模式改善现在的交通状况,可以多方受益,实现共赢。
新方式,需要谁的支持?
一个良好的综合出行系统需要具备哪些组成部分?首先是综合联运物理服务:包括整合良好的出行设施以及出行方案,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各方参与者对出行系统的发展愿景以及投资分配方式达成长期一致。其次集成出行平台及应用:这是“出行即服务”的核心组成,出行平台可以生成并管理出行,并作为出行者的接口。集成出行平台以及应用具有几种不同的演化形态以及商业模式。最后联运价目整合及风险治理模型:在向“出行全程包”模式转变时,出行即服务将承担整段旅程的风险,因此出行费用制定以及风险治理对于出行即服务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基于此,新方式的发展也需要后续力量的支持。
第一公共交通部门:首先进行综合交通系统联运规划并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套利,其次为新的出行服务提供商提供准入许可以及指导方针,然后根据公共交通的数据开放政策以及开发后端平台所需API的访问权限来制定规则,最后建立合理的治理机制以保证出行即服务运营商能够以“系统最优”为目标,对各交通模式进行优化。
第二出行服务提供商,应促成一体化联运的发展愿景以及综合交通系统的整体规划,与其他出行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管理相关出行数据,并与有关部门一起制定数据及API共享政策。
新机遇,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交通拥堵问题严峻、居民出行难问题突出、交通污染问题严重这三大方面。交通拥堵直接导致了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下降、运营时间的不确定,使人们无法准时地使用公共交通到达目的地。而出行即服务具有共享、一体化、人本和绿色等四个特点,这正是解决当前交通和出行问题的几个关键词。
第一,共享。强调“出行即服务”更应注重交通服务的提供而不是对车辆的拥有;对乘客而言,他既是交通服务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交通数据的提供者与分享者,并基于数据的挖掘分析使整个出行服务得以优化。第二,一体化。基于时间或费用等敏感因子,高度整合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实现最优出行方案的动态推荐,并完成支付体系的一体化。第三,人本。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为人服务而不是为了小汽车,它主要的目标是为民众提供更高效率、更高品质、更具安全的出行服务、无缝衔接等出行体验。第四,绿色。出行即服务将更多地鼓励民众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提升绿色出行的比例,减少私人机动化的出行,节能减排。
所以,共享、一体化、人本、绿色的“出行即服务”必将是出行的未来趋势。
新发展,中国有优势?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创新是推动发展的能量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农村到城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是中国特色的创新,但一个模式的提出,好与不好固然重要,同时也不能忽略合不合适。那么“出行即服务”对于中国交通来说究竟是不是发展的良策?从移动出行和共享出行的市场规模来看,2018年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千亿。
从移动支付的使用来看,我国的移动消费突飞猛进,移动支付已全球领先。
另外,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已经开始了城市大脑的实践,构建智慧城市,为城市生活打造数字化界面,让人们通过数字化界面去触摸城市的脉搏,去感受城市的温度,去享受城市的服务。同时,也让城市管理者拥有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最佳工具。
综上来看,在我国“出行即服务”发展拥有非常良好的基础。
新思路,“我们与大家同行”
在社会生活中的交通出行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来越成为交通运输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安全出行、绿色出行……已成为交通管理部门大力倡导的出行方式。
我们一直认为通过实测与分析判断,掌握各种交通状态及交通现象,进而掌握交通规律,是进行科学交通出行工作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新思路的出现对于促进交通出行转型发展有重要作用。
再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看,构建“新型交通”发展之路,需要扭转“以车为本”的思路,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的出行更加便捷,有活力。为实现这样的初心和目标,我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合适的出行方法,最大限度解决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等历史遗留问题,而“出行即服务”正是出现在“交通交叉口”的新思路。
准确掌握交通现状及其发展规律,为将来的交通需求提供相应的新思路是我们的使命,改善交通出行现状,我们将一直与大家同行。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