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十九大报告为进一步激活绿色经济提供了明晰思路。
业内专家表示,技术创新和绿色金融正在成为撬动绿色经济的两大支点,各项配套政策支持体系初步成型,并进入密集落地期,下一步或将加快出台更多细化措施。在政策和资金引导下,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将成为各地投资重点和热点,相关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基础力 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并指明了在技术路径——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赵乃育/绘 |
绿色技术创新是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力和第一动力。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日在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上强调更好地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强化绿色发展。“环保科技创新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解决污染治理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环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形成的环保产业,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重要动能。”黄润秋说。
黄润秋还指出,下一步,环境科技创新要顺应世界趋势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坚持问题导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抓好重点环保科研项目,强化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和集成示范。多措并举,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专家看来,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离不开政策层面的积极引导。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绿色制造联盟专家组成员渠慎宁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技术与棕色技术即污染密集型技术是相对的。棕色技术由于使用成本比较低,对于工业厂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绿色技术则由于需要进行设备投入特别是技术改造,会提高资金和成本方面的要求,在推广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为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环境把控,特别是通过环保监督,对企业的技术装备进行被动式改造;另一方面需要给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通过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使得他们有动力进行绿色技术生产和推广。”渠慎宁说。
渠慎宁还指出,由于绿色技术创新外部性比较强,单纯依靠市场定价可能会低估其整体收益。此外,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因此导致社会投资不足。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不太完善,因此怎样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和保护绿色创新企业应有权益会成为下一步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重点。
协同力 充分挖掘绿色金融潜力
绿色金融在协同推进绿色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会上表示,我国在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绿色发展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其中之一就是绿色金融。
据了解,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构建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2017年6月,国务院批准五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地方试点不断深化。
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340亿元,占全球发行量的24%,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截至今年2月,21家主要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1万亿元。“虽然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贷款规模来讲还是较少,但是比重和增长速度在快速提高,目前占全部信贷比重是8.8%左右。”杨伟民说。
“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业与环境产业的桥梁,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社会经济资源流向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郭晔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在政策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下,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逐渐深化,绿色金融产品逐渐丰富,绿色金融衍生品逐步推出,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
不过,杨伟民指出,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相对于庞大的绿色市场发展要求来看,发展还是不足的,未来的潜力还是巨大的。他透露,一些改革正在推进过程中,例如,财政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方案,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等。
渠慎宁认为,由于工业技术研发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单独依靠市场资金很难流向绿色技术创新,政府很有可能会对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实行相关的财政激励,也会对现有的绿色金融监管法规进行完善。“比如目前的碳排放交易法规很难对所有的碳排放交易进行监控,金融市场和政府部门很难评估其覆盖的技术和市场风险,因此可能会引发资金错配。”
渠慎宁判断,下一步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一是建立相对稳定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发改委、环保部等多部门可能会成立绿色金融联合工作组。二是在银行法、证券法等金融法律法规中补充有关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的条款,通过立法来明确和强化金融企业的环境责任,引导金融机构资金投向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三是通过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发挥引领作用,比如针对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积金这些长期投资者可能会出台一些绿色产业投资计划。四是成立专门的国家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对相关的技术创新和绿色企业进行补贴。五是通过国际合作,调整产品方向和产品结构,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
郭晔也认为,未来或将逐渐出台各项配套政策支持体系、统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立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组织体系、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完善与规范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建立绿色金融统计信息数据库、推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等,从而优化绿色金融生态环境,更好促进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金融服务绿色经济的作用。
市场力 绿色产业空间引爆在即
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在政策和资金引导下,绿色产业将成为各地投资重点和热点,相关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目前绿色GDP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会逐渐放弃对经济增速的一味追求,转而重视环境方面的相关考核。以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将成为未来工业投资和各地政府着力发展的重点。”渠慎宁说。
业内人士认为,根据国家对未来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多个万亿级绿色产业将得到长足发展。其中,水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危废处理市场、土壤修复市场、环境监测市场、环境服务业、环保设备制造业等市场规模均超过万亿。
以环保设备制造业为例,工信部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中国将培育10家百亿元规模的环保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行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文件明确了多个重点发展领域,覆盖大气污染防治装备、水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装备、土壤污染修复装备、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等。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大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薛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本身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不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在两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环保产业需要变成一个“真产业”,有正常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而不再是关系市场和表演市场(装置不运行或者不达标),行业成熟度要提高(表现为一定的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和优秀公司的持续发展),技术水平要持续升级,最终治理效果要能以环境质量的改善为根本目标。在服务于工业领域的环保领域表现为工业治污稳定达标率的提高,这方面离不开正在大力实施的环保监管、排污许可证和信息公开。
二是加快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首要的是通过强化监管,将环保成本纳入制造业成本,加速促进低质产能退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并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