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大参考

    未来5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规模预测及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府首次发表《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推动运输服务绿色智能发展

    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要推动运输服务绿色智能发展。实施“互联网+交通运输”行动计划,加快智能交通发展,推广先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装备应用,加强联程联运系统、智能管理系统、公共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益。目前,国内智能交通系统已经从探索阶段进入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特别是近几年,受益于相关鼓励政策的发布和落实,国内智能交通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随着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智慧城市相关政策的落实,智能交通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行业发展将迎来持续稳定的增长期。

    (二)发改委、交通部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

    2016年7月30日,为促进交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交通智能化发展,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这是我国第一次就智能交通发布的总体框架和实施方案,体现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未来ITS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国ITS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施方案》还列出了27项“互联网+”便捷交通重点示范项目,分别有7个基础设施、13个功能应用、1个线上线下对接、3个政企合作、1个交通新业态和2个典型城市项目。27个示范项目中,将是未来五到十年我国智能交通建设的重点项目。在《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的推动下,我国智能交通将真正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围绕智能交通应用将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为相关行业带来千亿元市场商机,并将催生出50亿甚至100亿体量级的企业。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国智能交通将真正迈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阶段。

    (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进入爆发期,引领交通运输智能化

    近些年,我国对大数据发展高度重视。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发布,明确了发展大数据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为未来我国大数据发展与应用指明了方向。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发展共享”。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各地区也相继组织开展相关工作,二十多个省市已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的政策文件。在大数据战略的引领下,依托纲要贯彻实施,我国将在大数据产业规划编制、地方大数据试点、大数据关键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大数据基础实施建设、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二、不利因素

    (一)标准和技术规范不统一

    国内智能交通系统项目的建设先于行业统一标准的推出。在缺乏标准的条件下,许多地区的智能交通系统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衔接和配合,标准互不统一。即便在城市内部,道路上的传感器标准也非常混乱,因为传感器设备生产企业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标准和规范的混乱妨碍了交通数据的获取,从而无法进行交通流的分析和预测。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方面,各省或地区内建设的网络一卡通或不停车收费系统,也没有统一指导和标准,为将来的全国联网造成了困难。

    (二)海量设备难管理

    随着系统规模扩大,前端设备点位增加,设备故障点也呈几何级数增长。以电子警察系统为例,目前一、二线城市基本都实现了电警设备在重点路口、路段的全覆盖,建设规模均有上千台摄像机及相应的控制设备,由于各厂商产质量良莠不齐,前端设备实际完好率不高。设备故障未暴露,或暴露但没有得到及时维护的现象非常严重。

    (三)与国外差距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能交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以ETC系统为例,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均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程度,而日本的ETC用户规模在7,200万户以上。以ETC在停车场领域的应用为例,如新加坡的停车场ETC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而我国停车场ETC领域才刚刚起步。

    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预测

    2016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414.4亿元,同比增长33.5%。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62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33%,2022年将达到1,300亿元。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