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大参考

    深圳前海发布全国首套城区级别停车管理工作指引

    日前获悉,前海管理局组织编制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地下停车场智慧共享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正式印发,这是国内首套城区级别的停车管理领域工作指引。

    一、智能系统停车

    为了支撑前海所有停车资源一张网管理,实现动静态交通协调控制,前海组织开发了城区级别的前海智慧停车管理云平台,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前海范围内所有经营性停车场的管理系统接入云端,对全部停车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对超出临界值的指标实行分级预警,为管理部门前瞻性地采取管控措施、实行停车资源动态调价、以经济杠杆宏观调控停车需求等提供精准的算法依据。平台包括停车场信息采集与更新系统、基于gis的停车场信息发布和查询系统、车位动态信息查询系统、停车资源动态展示系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账户管理系统、电子支付管理系统、资金清结算系统等几大模块,实现整合前海合作区各类停车场车位资源并纳入统一管理。

    参照《工作指引》,前海某在建单元项目建设过程中引入交通咨询顾问进行深入研究,为停车场一体化运营管理提供解决方案。方案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以运营管理为落脚点,结合当前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设备及平台,通过统一设备选型、引入智能全视频车位状态识别模式、增加清分结算功能等一系列改善措施,实现通行效率有保证、交通组织有秩序、车场出入更智能的优化效果,最终以高效智能便捷的运营管理模式达到提供用户良好停车体验、提升物业建筑品质的目的。作为前海打造品质交通的重要抓手,云平台还预留了与前海中观交通模型公共平台及交通仿真系统等的数据接口,为仿真系统等输出海量数据资源,以末端运营信息反哺前端规划设计,为交通规划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优先创新顶层设计

    《工作指引》针对地下停车场一体化建设运营提出了从规划设计、土建施工、智能停车到运营管理等全周期各个方面的技术要点。“全周期全过程管控指导”的创新理念让地下停车场一体化建设运营得以落到实处,这一模式作为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助力前海实现街坊形象一体化、公共空间一体化、交通组织一体化、地下空间一体化,为优化前海地下空间与公共空间设计、提升整体管理效率提供必要保障,有力支持前海打造国际化高端营商环境。在规划设计要求方面,根据前海互联互通的地下空间规划、小尺度地块特征和品质停车的需求,对总平面、基地出入口、坡道、停车区域和构造措施等进行了细化、补充和重新编排,增加了机动车交通组织、车库人行系统、导视系统、交通安全设施等内容,明确了方案设计阶段、施工图阶段、规划验收等阶段的具体审查内容。

    《工作指引》通过顶层设计先行,为搭建智慧停车乃至智慧交通体系开创了新的模式,对后续在前海范围内开展高效智能绿色的交通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运营管理要求方面,明确提出有条件互联互通的多业主停车场应采取以街坊为单位成立停车自治组织等多种形式推进停车场一体化管理,促进停车位共享共用。对停车场内共享车位数量、新能源充电车位配建及预留数量比例等作出明确要求;要求停车场管理系统及出入口闸机、室内视频监控等智能设备应具备车牌自动识别、车辆信息实时精准采集、查询预定泊位、反向寻车及不停车缴费过闸等功能。此外,要求停车场管理系统应统一数据格式、预留通讯接口和数据交换接口,与前海智慧交通管理平台互联,实现车位信息、充电桩信息等数据双向交换,促进前海停车智慧共享及充电桩资源的精准管理、综合交通的动态管控,以及一体化城市运营。

    三、运营互联互通

    《工作指引》对智慧化运营、数据联网等方面提出要求,充分显示出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将是前海智慧交通体系打造的重要支点,是实现停车场互联互通、停车资源智慧化联网运营的必备手段。前海明确提出有条件互联互通的多业主停车场应采取以街坊为单位成立停车自治组织等多种形式推进停车场一体化管理,促进停车位共享共用。对停车场内共享车位数量、新能源充电车位配建及预留数量比例等作出明确要求;要求停车场管理系统及出入口闸机、室内视频监控等智能设备应具备车牌自动识别、车辆信息实时精准采集、查询预定泊位、反向寻车及不停车缴费过闸等功能。此外,要求停车场管理系统应统一数据格式、预留通讯接口和数据交换接口,与前海智慧交通管理平台互联,实现车位信息、充电桩信息等数据双向交换,促进前海停车智慧共享及充电桩资源的精准管理、综合交通的动态管控,以及一体化城市运营。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