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大数据

    这么多废弃物 都是怎么进入到我国的?

    近日, 23.71吨被大连海关所属大窑湾海关截获的洋垃圾在大连港码头退运出境。从今年1月开始,大连大窑湾海关累计处置国家禁止进境固体废物21票,共3895.6吨。

    洋垃圾是社会俗称,一般情况下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走私危害大、处置难,有些垃圾对环境和人民生活会直接产生巨大危害。所以长期以来固体废弃物的进出口都是全国海关严查的重点。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加强打击洋垃圾走私活动。在广州、厦门、杭州、深圳、南京……以各种名目私自进口的洋垃圾都被海关查处后坚决退货。

    固体废弃物进口逐年减少

    随着科技的进步,固体废弃物表现出类型越来越多元的特点,许多难分解、污染性高、可回收利用率低的新型材料开始出现。曾经在物资匮乏时代曾被国人当作稀罕物的东西,逐渐成了环境与百姓健康的大痛。

    2017年《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要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重点打击走私、非法进口利用废塑料、废纸、生活垃圾、电子废物、废旧服装等固体废物的各类违法行为。

    通过法律手段来从源头上解决污染物从国际上向国内转移的现象,效果立竿见影。我国固体废弃物进口规模逐渐缩小。2009-2017年,我国阻止了57批次固体废弃物向我国非法转移事件,保护了生态环境。

    为什么要进口固体废弃物?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商业快速发展,为了缓解原料不足,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依据中国《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规定,我国目前进口较多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废塑料、废纸、有色金属、废钢铁、废五金、冶炼渣、废纺织原料、废船舶等。

    进口废弃物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低,可以获得大量的再生资源。以2015年为例,通过进口废弃物的方式可以得到再生纸约2335万吨,再生塑料约749万吨,钢铁约482万吨,再生铝约166万吨,再生铜约167万吨。

    在源头上可以节约原木2102万吨,石油1498-2247万吨,铁矿石820万吨,铝土矿789万吨,铜精矿833万吨等。

    不仅缓解了工业发展材料不足的矛盾,也降低了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

    从废弃物的进口源看,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我国进口废物原料的主要国家。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6%,却制造了全球34%的垃圾。将固体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处理、回收、再利用,许多发达国家惯用的这种“洁身自好”之举,虽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却让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成本。

    不符合规定的洋垃圾从哪里来的?

    许多国家的废物生产者为了降低废物的处置成本,选择不负责任的出口方式。我国就是受害者之一。

    国家质监局数据显示,2017年24家授权的检验机构对输往中国的废物原料开展了装运前检验业务,查获并拦截4348批,约有233984吨的不合格废物原料装运输往中国大陆。

    而输送这些洋垃圾的最多的是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等发达国家。

    另外,来自伊拉克、科威特、约旦、乌兹别克斯坦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废物原料不合格率也较高。

    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是我国洋垃圾的主要来源地。

    洋垃圾为何屡禁不止?

    我国是世界上对进口废物管理最严的国家之一,但洋垃圾走私问题依然突出。明知洋垃圾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为什么还会屡禁不止?

    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使。对国内走私商而言,出售“洋垃圾”,可以赚取高达数倍的利润;国内生产原材料价格高,生产商进口废弃物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2017年国家实施进口废物新方案,争取从源头打掉这条“黑色利益链”。从1995年至2016年的20年间,中国的“洋垃圾”年进口量从450万吨增长到4850万吨,涨了近十倍。

    实施新方案后,2017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3961万吨,2018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2242万吨,2019年1-10月我国进口固体废物量为1169万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2019年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取得较大进展。

    洋垃圾的禁令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垃圾对我国环境的破坏,但归根结底,还是我国需要提高自身垃圾处理能力。今年开始,不少地方都已经开始强制实行垃圾分类,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国家的每一寸土地都将是蓝天绿水。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