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

    畅行“黄金通道” 共享一路欢歌

    截至4月12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满两年,累计发送旅客191万人次,其中跨境旅客48.7万人次,覆盖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运输安全平稳有序,为促进中老两国人员往来、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注入强劲动力。

    运输组织扩能优化,民众出行更加便捷——

    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以来,旅客出行需求持续旺盛。两年来,列车始发正点率达100%、终到正点率达99%,开行第二年较第一年旅客发送量增长60.2%。

    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在保持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国际旅客列车每天开行的基础上,西双版纳至老挝琅勃拉邦间国际旅客列车从每周开行4天加密至6天,每趟旅客列车跨境旅客席位由初期250个增至390个,出入境人数从每天300人次增至最高1300人次。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国际旅客列车运行时间,由开通初期的10小时30分压缩至9小时30分左右;口岸通关时间由初期的90分钟压缩至最短50分钟,磨憨铁路口岸已经成为外籍旅客入境云南的重要陆路口岸。

    今年一季度,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累计发送旅客32.2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3570人次以上,为旅客跨境旅游、学习、经商等提供了极大便利。

    跨境客流稳步增长,拉动旅游产业发展——

    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实行朝发夕至、国内外循环运行模式,串起昆明、西双版纳和老挝琅勃拉邦、万象等旅游名城,极大方便了旅客游览沿线人文古迹和自然景区,催生“坐着动车游老挝”“坐着动车游云南”等文旅新业态。

    铁路部门与文旅部门深度联动,推动“铁路+旅游”融合发展,设计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开行“星光·澜湄号”旅游列车,采用“国内旅游列车+国际旅客列车”模式,组织跨境旅行团,助推沿线景区、酒店、餐饮等旅游相关产业消费增长,加速了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为沿线经济发展打造强劲引擎。

    两年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上座率保持较高水平,单日最高上座率达100%,带火西双版纳、老挝琅勃拉邦等城市旅游,激发消费新动能,推动了中老两国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今年春运期间,磨憨铁路口岸验放出入境游客达4.2万人次,同比增长49%。

    随着中国免签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外籍游客来华热情不断升温,越来越多东盟国家游客选择通过中老铁路前往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旅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跨境旅游经济圈。

    特色服务提质升级,出行体验更加美好——

    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站车服务,推出多项便民利民惠民举措,打造“舌尖上的列车美食”。列车上供应傣味小排、酸笋牛肉、菠萝饭等各种地方特色餐食,创新推出融合中老咖啡和茶文化的“一路咖香”特色饮品,为不同地域和不同饮食习惯旅客提供多样性选择。沿途车站和列车还配备语言翻译设备,提供中、老、英三种语言的旅服信息广播和傣语服务。为满足不同国家和不同年龄旅客的支付需求,中老铁路沿线部分车站设置国际旅客购票专门窗口和POS支付终端,在磨憨站布设ATM机,为老年旅客和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购票和支付便利。列车上还专门配备电子臂式血压计,方便有需要的旅客实时测量血压,掌握身体状况。

    4月13日起,西双版纳至老挝琅勃拉邦间国际旅客列车运行区段延长至普洱站,并增加停靠站老挝纳堆站,进一步延伸了服务半径。铁路部门将全面总结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经验,密切关注跨境客流需求,与老挝铁路部门加强合作,适时优化调整国际旅客列车开行方案。

    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铁路部门全力把中老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持续深化与海关、边检等部门联动,强化安全保障,推动跨境运输服务迭代升级,努力为造福中老两国民众、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周涛 张伟明 何思远 何吕鹏)

    (新媒体责编:caizhuo)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