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对上海交通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上海市交通委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关于“两新一重”的部署要求,坚定信心,积极作为,因时因势抓好“两新一重”建设,推动交通发展提质增效,提升交通供给服务能力,培育交通新产业、新模式,激发交通发展新动能,实现交通更高质量发展。
下面,我们通过与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谢峰的对话,来了解上海交通在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推动“两新一重”建设对上海交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谢峰:首先,“两新一重”建设在新冠疫情后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受疫情影响,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投资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上海的交通重大工程投资占到全市重大工程项目的半壁江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基建、新城镇化、交通重大工程建设,将依托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科技赋能,实现上海综合交通网络和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加快完善,成为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向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其次,“两新一重”建设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抓手。上海2035城市总规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这对上海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重一新”是落实国家和城市发展要求的重要抓手和必要途径。比如,在区域一体化交通方面,今年4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基本建成“轨道交通上的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享受1—1.5小时客运服务。采用传统的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模式已无法满足高密度发车的需求,应用城际轨道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交通“新基建”,推动实现“新城镇化”,才能真正实现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交通的快速化、公交化。
第三,“两新一重”建设是提升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践证明,推进交通“两新一重”对提升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能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投入使用,港区内AGV、AIT等智能设备加快推进,港口自动化程度达到领先水平。比如,上海已经建成的地面公交实时到站预报系统,大大提升了公交服务的人性化水平,增强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再如,上海大力发展新能源车辆,在地面公交、出租汽车、私人小汽车等领域已经投入使用一定规模的车辆,并全力推进新能源充电桩的配套建设,全市建成各类充换电设施近28万个,其中公共桩和专用桩达到9.1万个,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21万个的建设目标,分时租赁共享汽车服务网点3600余个,在推进绿色交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如何推动上海交通更高质量发展?
谢峰:我们将坚持规划引领,抓好战略布局,统筹谋划好上海交通“两新一重”发展新路径。充分认识“两新一重”的经济拉动作用,在上海交通新一轮发展中排好兵、布好阵。在交通强国上海方案、上海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新一轮上海交通发展白皮书等重大规划研究中突出“两新一重”的拉动作用,找准上海综合交通系统的薄弱点、突破口和发力点,以应用为导向、以技术为引领、以开放增活力,适度超前布局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催生一批交通新业态、新产业,推动上海综合交通体系更高能级、更高品质、更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落实国家战略,加大“两新一重”建设项目推进力度。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持续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一体化交通体系,进一步增强交通重大工程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主要措施包括,完善枢纽和对外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建设成为“高标准、一体化、全融合”的世界级一流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沪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铁路建设。优化轨道交通网络,有序推进轨道交通239.9公里项目建设。其中,加快建设机场联络线、崇明线、14号线等172.7公里轨道交通线,建成10号线二期、15号线及18号线部分区段共67.2公里轨道交通线。同时,开展对外城际铁路网规划研究,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库。提升城市道路网络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北横通道、江浦路隧道、武宁路快速化等道路项目建设,打通金廊公路—辰塔公路等10条区区对接道路。
我们将聚焦增能提效,注重传统交通基础设施赋能改造。科技赋能是实现传统基础设施功能转型、提高设施效率、提升交通供给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上海交通设施的精细化管养能力、智能化服务能力、交通大数据应用分析能力仍然存在短板,道路病害发现处置不及时、公路货运行驶车速偏低,事故频发、早晚高峰区域性拥堵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接下来,我们将以传统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交通设施服务水平。主要措施包括,推进智慧高快速路建设,启动G60、嘉浏公路等路段试点工作,推动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提升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加大城市道路数字化设施投入,加快实现全市路面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和全方位感知,为车辆精准定位、行驶规划和决策、养护管理等提供实时信息服务。推动港口航道智能化,结合港区发展,提升港区码头自动化程度,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本市高等级航道数字化建设,实现航道由传统的人工管理向数字化服务转型等。
我们将突出智慧绿色,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交通领域“两新一重”建设离不开新装备和新技术支撑。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车路协同示范推广、新能源技术拓展应用等方面,发挥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对“两新一重”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推进自动驾驶、5G通讯、V2X(车辆与环境互联)等关键设施信息化技术应用。丰富智能汽车测试场景,持续推动嘉定区和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奉贤全出行链开放道路测试基地等示范项目和工程建设,加快车路协同发展应用。推动公交行业转型升级,总结71路、松江有轨电车等中运量公交运营经验,开展中运量规划研究工作,加快智能驾驶、新型车辆、新型制式等技术与公共交通的融合,提升公共交通整体品质。强化绿色技术应用保障,进一步完善充电桩建设标准,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能源充电桩管理运营维护平台建设,规范充电桩服务市场。继续大力推进岸电建设,提高岸电使用率。加快纯电动船舶研发制造。
我们将强化政策扶持,激发“两新一重”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两新一重”领域的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出行新模式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撑,部分新基建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尽快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激发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主要措施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向“两新一重”和交通科技创新倾斜,增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拓展融资渠道,支持和推进交通领域“两新一重”试点项目,促进创新应用、融合发展。探索新型建设模式,进一步推动跨部门协作,完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方面的顶层设计,探索适合交通“两新一重”建设的制度和模式。完善法律法规和人才保障体系,引导交通“两新一重”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