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地理中心,一个是通航口岸,交通地理优势造就了成都和重庆。
从川江航运到蜀巴大道,四川盆地交通发展的诸多“第一次”,都在成渝之间。
成渝高速,是西南地区第一条高速公路,具有标志性历史意义,但由于建设时间早、标准较低、通行能力有限。目前,成渝高速已成为全省“最为繁忙、最为拥堵”的高速公路之一,亟待实施扩容改造。
9月14日,记者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官网了解到,成渝高速已正式开启扩容改造勘察设计招标,将采取新建复线、原路扩容结合的方式,按照双向八车道标准打造,极大地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三山一江,成渝之间的地理阻隔
三山一江,是成渝之间的主要地理阻隔,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恩怀,曾这样来概括成渝地理。
他说,从地图上来看,成渝两地的交通往来,从陆路上讲主要存在“三山一江”地理上的阻隔,分别是龙泉山、缙云山、中梁山和沱江,这三座山都是南北向,而成渝之间的通道均是东西向,存在天然冲突。
据他介绍,成渝之间的通道可上溯至秦汉时期的驿道和水运,随着时代变迁,再到明清时的小路和栈道等,不过这都是供行人、马匹和马车、船只使用的。
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公路”,则要追溯到1933年建成的成渝马路,这是一条可供汽车通行的公路,也是我们所称的“西南第一路”,这也是成渝之间第一条真正可以供汽车行驶的公路。
建设者说,西南第一高速的过往
四川公路设计院公司勘察设计四分院总工刘家顺,参与了连通成渝地区最早的高速公路——成渝高速的建设。
他告诉记者,成渝高速是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高速公路,也是四川省的第一条高速,“四川第一条高速就连通了重庆,由此可见,成渝两地是可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
他说,成渝高速全长340公里,汽车运行约四小时,极大地缩小了两地时空距离,但严格来说,成渝高速技术标准不高,通行能力有限,这也为成渝地区后续继续建设高速公路埋下伏笔。
成渝高速的建设标准不高,是多位专家的统一观点。
何恩怀介绍说,当时这条高速是国家 “八五”重点公路工程,全长337公里,1990年9月正式开工,1995年9月建成通车,整整修了五年。
其实,成渝高速公路在最初规划时只是一条二级公路,而随着眼界的不断放宽,1990年开工时,技术标准提高到了一级公路;1992年,在修建过程中又决定改建为高速公路,这也是紧跟沿海地区发展的步伐。
比如成渝高速龙泉段,因为途经龙泉山,设计时速只有60公里,包括我们现在走老成渝高速,龙泉山那一段都是弯弯曲曲的,老一点的司机说到这条路,都说不好走。
改造扩容,按照双向八车道高标准
作为四川省建成通车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在承担国家高速公路G76(G85)大通道运输功能以及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量增长迅速,成渝高速已成为全省“最为繁忙、最为拥堵”的高速公路之一,亟待实施扩容改造。
9月14日,记者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官网了解到成渝高速已正式开启扩容改造勘察设计招标,扩容改造再次向前推进。
记者注意到,本次扩容改造,路线起于成都市五环路外侧,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至川渝界,全长约226公里,拟按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估算总投资约339亿元。
其中,新建复线约109公里,原路扩容约85公里(含内江绕城原路扩容段约27公里),采用新建复线+原路扩容相结合的改造方式。
成渝高速的扩容改造,对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助力成都“东进战略”实施,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条高速在建,交通助力成渝经济圈发展
另一位从事道路规划设计多年的专家,四川公路设计院公司勘察设计三分院院长乔建强则拿出一张成渝地区地图告诉记者,除开成渝、成遂渝、成安渝三条已经开通的高速公路,直接连通成渝两大城市群的第四条高速——成资渝正在加紧建设。
“作为成渝之间第四条直接连通的高速,成资渝高速在三绕江源互通顺接新机场高速公路,首先经过简阳,然后经资阳,连接到重庆市潼南区。”乔建强说,成资渝高速从规划设计上来讲,它存在的巨大意义,不仅是连接成渝两大城市群,还将目前正在建设的天府国际机场和成都、重庆城区连接起来,两地居民通过这条高速,可以更便捷地乘坐航班出行。
无疑,这将是成渝之间又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按照规划,成资渝高速计划今年(2020年)具备通车条件。”他说。
乔建强认为,包括三条已开通高速,也包括在建的成资渝高速,从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上来讲,都将进一步缩短两地时空距离,方便两地居民相互往来。其次,密集的高速公路建设,也为两地物流往来、经济交流创作了优异的外部条件。
最后,随着高速公路加密成网发展,包括东西方向、南北方向,路网更密、途经的地区更多,也更加契合成渝两地,尤其是城市群的聚合发展,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