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开工建设以来,祁婺项目办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省交通运输厅、省高速集团和项目建设管理公司的统一部署,围绕“优质耐久、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社会认可”的品质工程创建要求,不断创新建设理念、管理举措、施工工艺,着力推进品质工程建设,在工程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创新建设理念,为打造品质工程定方向。
融合区域人文特色,践行永临结合理念。项目施工便道、场站在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行永临结合、文化融合。将施工便道与地方“四好农村路”相结合(12km/1条),与规划的乡村道路相结合(6.3km/14条),实现了路地共赢。将所有大临设施建设全部采用“徽派式”建筑或涂装,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使临建成为风景。将临建与地方规划用地和旅游资源相结合,A1标经理部将作为沱川乡旅游宾馆永久保留,A2标经理部场地按清华镇新农村规划进行平整。将项目VR安全体验馆与服务区规划设计相结合,安全体验馆将成为服务区徽派文化展示馆,实现场馆和VR设备的全价值利用。
秉承“绿色发展+旅游文化”理念,推进绿色工地建设,打造生态文明示范项目。积极落实“一桥即是一景,一路即是一观”的建设标准,沿线纵、横向便道边坡全部挂网喷播,沿线桥梁施工全部绿色+企业文化墙围挡,主要桥梁施工点配备泥浆池分离机,施工与景观融合,减少对环境和旅游的影响。针对清表土与地方乡镇签订协议(第一批次约5.2亩),将荒地改造成高产茶园种植地,减少了弃土,造福了地方。施工单位两区三场全部配置污水处理设备、PM2.5环境监测成套系统、脉冲除尘装置等,保证除尘降噪,用先进技术设备将环境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以教育培训为依托,竭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过硬、能力过硬的建设管理团队。通过请专家“授”,先后组织开展了环保水保、安全生产管理、建设法律法规、品质工程创建、机制沙生产与应用等培训。通过邀行家“传”,利用雨天、夜间等时间段,由行家里手讲解《安全技术》《工点标准化》《品质工程方案》等管理制度及要求,帮助年轻员工和新进场员工提升业务能力。通过老同志“带”,加快新员工和年轻员工的成长速度,激发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项目建设增添了活力。进场以来,我们开展了各类教育培训20次(近1200余人次),并利用微信、QQ工作互动平台组织全员交流探讨,促进了团队素质的提升。
按照“找标准、抄标准、超标准”的思路,吸取行业标杆经验,提高建设标准。先后10余次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到浙江、广东等品质工程创建先进省份,及萍莲、大广、信江航电枢纽等先进项目观摩学习,借鉴他们在品质工程创建、标准化建设、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应用、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成熟经验,结合项目实际进行提炼,编制了符合工程特点、项目需求、品质提升的高标准的实施方案、细则和办法,如《工点标准化实施方案》《施工安全标准化实施细则》《机制砂使用管理办法》等。
创新管理模式,为打造品质工程提效率。
坚持以人化人工作思路,增强项目内生动力。提炼出“齐心、务实,建品质祁婺”建设愿景,设定了“智慧高效、安全耐久、绿色生态”总体目标,提出了“践初心、勤学习、敢担当、守底线”管理团队总要求,归纳了“生态优先、绿色建造、文明施工;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抬头看齐、带头示范、埋头实干;永临结合、交旅融合、转型发展”等内容的建设理念。并将项目文化印制成宣传折页、以及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施工围挡等载体进行宣贯,让全体建设者时时处处将项目文化看在眼中、记在脑中、刻在心中,不断增加认同感,实现目标激励、以文化人的目的。
引进先进管理团队,突出专业化优势。引进安全咨询团队。为项目提供全方位的安全咨询服务,安全策划、安全管理、安全监督更科学合理、更全面到位。引进BIM应用开发团队。以项目智能管理系统为依托,在大临场站建设、便道选线、互通区地形营造、枢纽互通交通导改等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BIM技术得以广泛使用。引进信息化管理团队。构建OA协同办公、BIM+GIS应用、智慧监理等十大功能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质量监管、人员管理、智慧建造、数据采集、实时监测、安全预警、施工评价等综合功能。项目办将第三方纳入项目部门,实现一体化管理、协同化办公,有效提升了项目管控能力和效率,让管理更标准统一,更规范高效,为项目决策和建设品质工程提供了专业支撑。
运用“智能交通预警提示系统”解决临近省道施工单位人员和车辆进出安全隐患。针对临近省道道路出口出行安全风险,结合实际需求,在采取设置标志标牌等传统措施的基础上,创新应用了集合雷达微波车辆检测、无线传输、LED显示屏提示、语音播报提醒等功能模块的“智能交通预警系统”。系统以A2标驻地为中心,在紧临的S302省道两端各200m设置雷达微波车辆检测系统,对双向来往车辆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显示屏提醒过往车辆控制车速、减速慢行,同步在该标段的办公区、拌合站和中心试验室3个进出口的LED屏上“人性化”显示过往车辆信息,及时进行预警提醒,解决了出入车辆、人员的视距障碍。
广泛组织开展比武竞赛活动,营造争先创优氛围。牢固树立“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了品质临建、BIM运用、工点标准化、标准试验室建设等比武竞赛,发挥“首件制”的作用,组织了桩基施工、涵洞施工、边坡修整、工点标准化等现场观摩交流,让施工单位在比武竞赛中用成绩发声,在观摩学习中向榜样看齐,比学赶超的项目建设氛围有了良好的开端。
创新工艺工法,为打造品质工程探新路。
创新应用桩基钢筋笼水下定位新型施工法,解决施工精度与质量短板。桩基钢筋笼水下定位施工方法,包括定位架、桩中心定位两部分,定位架尺寸根据具体需要的钢筋笼尺寸制作或者调节。首先把定位架两衡架按顺时针方向打开成90°直角,根据下放钢筋笼吊筋长度调节支腿长度,再把支腿安装在衡架导向孔内,拧紧导向孔制动阀。第二步是将定位架成90度展开,定位架支腿下方有钢筋深入孔,把钢筋笼对应钢筋插入孔内。第三步是定位架定位,定位架随钢筋笼下放至设计高度后,根据护桩拉出十字线,找出桩位中心点,然后调节钢筋笼位置即定位架中心点与桩位中心点重合,完成钢筋笼定位。桩基钢筋笼水下定位新型施工法,可以有效解决钢筋笼安放过程的精度、质量等问题短板,并且让钢筋笼安放定位过程更为方便。
创新应用钻孔桩施工两瓣式防护罩,避免施工安全风险。针对桩基施工作业中一般不对桩孔进行防护或只做简单的防护,存在施工安全风险,祁婺项目在钻孔过程中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桩口加盖防护罩,防护罩采用Φ16钢筋制作,间距15×15cm,直径比护筒大5cm,中间设置钻孔圈,钢丝绳由圈内通过连接钻头,四周设置10cm高防脱圈,保证钻孔过程中防护罩稳定,解决了桩基施工中桩口无防护或防护不全带来的施工风险。
创新应用钻孔桩施工两瓣式防溅棚,做到文明施工。钻孔过程中加盖了钢筋防护罩虽然安全有了保证,但是在钻孔的前期由于钻头的上下造成泥浆飞溅严重影响周围作业环境。祁婺项目提出“绿帽子”想法,既不影响钻头的提升钻孔又能防止泥浆飞溅还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能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防溅棚下部为圆形,高度100cm,上部为圆锥形,高度50cm,顶部开直径50cm圆孔用于钻孔用,内部骨架采用方钢制作,骨架上焊接薄钢板形成整体保证稳定,外部覆盖仿草皮提高观感,做到内实外美,采用两瓣式结构同时兼顾运输和安装。
创新应用可移动式钢套箱泥浆沉渣过滤系统,解决钻孔作业场地狭小时的泥浆需求。祁婺项目凤山水特大桥、南山路特大桥桥址桩基础大多位于山体较为陡峭一侧,且基本以端承桩为主,施工作业场地较为狭小,钻机钻孔过程中不能采用常规开挖泥浆池的方式储存浆液。采用可移动式钢套箱泥浆沉渣过滤系统,有效解决了现场钻孔泥浆需求的问题。
按照推进建设交通强国的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领域,继续深入开展“品质工程”攻关,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推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要以问题为导向,从建立研讨机制入手,启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研究,以推动我国基础设施耐久性安全性整体提升。“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作为项目业主,应该进一步提升站位,树立百年工程理念,以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社会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夯实基础,并在实际项目建设管理中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借鉴和积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标准,不断优化施工工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扎实推动项目建设耐久性、安全性整体提升。
链接: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赣皖界至婺源段新建工程总长度约40.7公里,概算投资68.3亿元。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为26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项目桥隧比高达53%(特大桥5座,隧道6座)。项目主体工程2020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23年上半年建成通车,建设工期36个月。
工程具有以下特点难点:一是桥隧占比高、斜坡高墩多、技术难度大;二是地形地质复杂,路线线位高,组织难度大;三是生态敏感点多,旅游景点密布,环保要求高;四是目标定位高,行业关注大,创新应用多。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