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公路。张祥兵 摄
“啊!我们是贵州公路人,奋进的公路人,自豪的公路人!一手牵着千山,一手挽着万水,万水千山总连着,连着我们的情谊。理想伴随梦想,蓝图变为通途,梦想蓝图总载着,载着大地的希望……”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万水千山公路情》,是贵州交通建设和发展的真实写照,是曾经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百姓的心声,更是贵州交通人的铿锵誓言。
“要致富,先修路。”是遭受多年交通不便的深山区贫困群众内心深处共同的感性呐喊,也是贵州决胜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理性思考。
2015年9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明确到2017年实现建制村通畅率100%、建制村通客运比例100%、农村公路列养率100%、重点路段安全隐患治理100%的4个100%目标,确保彻底疏通通向各个村寨的“毛细血管”,实现打通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的重任;2017年8月30日,贵州启动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发出了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行动令,明确了到2019年实现全省100%村民组通硬化路的宏伟目标。
乡村路上晒幸福。陈澄 摄
发展产业 乡亲笑了
在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洞村,全长28公里、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的下扒瓦至丫口通村公路,是连接六盘水市城区至凉都“后花园”大河堡花海景区的交通主干道,让500多户村民直接受益。
“这条路给双洞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这个村是穷得不能再穷了,没有正规的村路,晴天一过车漫天尘土,雨天两脚都沾泥,根本无法走。那时最尴尬的是不敢带女友回家。”村民杨睿告诉记者,他曾带一个女友回家,第二天不知什么时候,女友悄然走了。
自从路修好后,吸引很多城里的人来双洞旅游。杨睿在今年2月开起了乡村旅馆,到8月时毛收入有4万元。他把旅馆交给父亲打理,自己还打了一份零工,每月有2000元收入。
这条村路只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农村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总人口60.84万的钟山区,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551.8公里。当前,该区推行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提前实现了100%建制村通沥青路(水泥路)和客车目标,组组通水泥路已经全面完成。
从六盘水市区出发,沿着大黑旅游公路,不到1小时就到了大河镇周家寨村葡萄观光种植园。阿加农场、嘎尼庄园、瑞士风情街……这些位于乌蒙山腹地“洋气”的生态乡村旅游景点让人心情大好。
通过乡村公路,六盘水市把乡村旅游产品推销到了全国。随着外来游客增多,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融入到了乌蒙山区。周家寨村成立了村民葡萄合作社,种植了2800多亩葡萄,年产20多万斤。小葡萄带动大民生,村里每年举办采摘节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成立了葡萄酒庄发展深加工产业,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2015年之前,由于交通不便,产业无法外推,当时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现在路修好了,不仅产业发展得更好,同时带动了村里的旅游经济,现在村子里的人均年收入增加到了1万多元。”说起农村公路带来的红利,大河镇镇长董万祥喜形于色,“产业在哪儿,路就修到哪儿!”
“这条路没修通之前,村里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宽不足两米的砂石路,弯多坡急,每到下雨天就变成了泥浆路。在收获季节,村民要花3个多小时才能赶到最近的集市卖粮食,要是去市区得5个多小时。”虽然已经时隔两年,但是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周家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周礼华的心情还是五味杂陈,“不过现在好了,路修好了,一切都好了!”
平坦的通村公路穿梭在钟山区恩华酒庄至马路湾、马路湾至大箐村、周家寨至蒿枝坪等各个村庄之间,带来的不只是百姓出行便利,还有经济的直线上升。
据六盘水市钟山区区长陈松介绍,“十二五”以来,该区以“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为统领,全面夯实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主导、交通主抓、部门配合、乡村尽责”的工作机制,细化责任落实,畅通农村物流网络,确保“三变”改革落地落实。
目前,钟山区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提前实现了100%建制村通沥青路(水泥路)目标,组组通水泥路全面完成,串户硬化路完成80%以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全面加强,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网络。随着100%建制村通客运目标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全面发展,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播州区农村公路。刘叶琳 摄
留住乡愁 匠人笑了
自小康路工程开展以来,遵义市播州区打开了乡村旅游产业之门,路通了,村美了,民富了,这里成为“交通+旅游”“交通+产业”“交通+扶贫”的典型案例。
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过去是贫困村,原来的村名叫“荒茅田”。曾经由于贫穷,村民们只得外出打工,花茂村一度成了“空壳村”。党的十八大以来,花茂村落实省委“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部署,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文一体化。几年下来,村子里的路修好了,花茂村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特色高效农业的有机融合,守住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新路,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因此改名为“花茂”,寓花繁叶茂之意。
当记者前往花茂村采访时,村民王治强一家正忙着摆放桌椅、打扫卫生,为忙碌的一天做准备。
“自从路修好以后,这里的游客明显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因为游客可以直接把车开到我们的院坝里来。”王治强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我们家的‘红色之家’农家乐生意一直都很好,每天有好多人排队吃饭,需要提前预约才能订到位置。我们每天得控制接餐的总数,把剩余的游客介绍给村里别的农家乐,让周边的百姓和我们一同富裕。”
“远方的客人,欢迎品尝我们自己用粮食酿的红醋,价格公道,可以美容养颜,对身体也很好……”在枫香镇苟坝村,返乡创业者吴萍笑容满面地将手里装着红醋的小杯子递给来来往往的游客们。
“现在提倡要‘留得住乡愁’,这几年家乡发展很快,所以我选择回家学习技术,留住我的乡愁。”吴萍告诉记者,之前由于交通不便,家乡比较贫穷落后,很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她也不例外。2015年通村公路修好后,吴萍选择回到家乡,学习酿醋技术,创业当起了小老板。她酿的养生红醋很受游客喜爱,很多游客还会打电话给吴萍订购。现在,吴萍每年收入突破10万元。
“我们这里的匠人很多,铁匠、豆腐匠、醋匠、豆豉匠……大家都是靠手艺吃饭,现在路修好了,旅游发展起来了,我们这些匠人终于找到了‘舞台’,发挥我们的工匠技艺了。”吴萍感激地说。
“几年前的苟坝村,可以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谁也不愿意来,自从路修好以后,这里的旅游业呈井喷式发展,接待游客量逐年增长,对于我们来说,‘留得住乡愁’才是最大的幸福!”遵义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肖诗润说。
“农村公路的建设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自然资源开发、百姓就业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保证了农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直接服务;另一方面引导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空间布局发生变化,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播州区副区长付文怀介绍,2016年以来,前往播州区乡村游的人数达78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1.1亿元。
播州区乌江镇湿地公园农村公路。 韩双喜 摄
景色美了 游客笑了
多彩贵州风吹向世界,全域旅游发展的井喷期已经到来。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共接待游客5.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027.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2%、43.1%,实现“井喷式”增长。旅游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连峰际天,飞鸟不通。”古人曾用诗句道尽黔道之难。如今,“三年三年又三年,贵州交通翻了天”,依托于贵州大交通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交通运输网日益发达,逶迤青山与千沟万壑的天然屏障共同组成一道道悠哉于路上的景观。
“其实,咱们贵州的风景并不比省外差。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贵州高速公路县县通以后,我们全家组织的自驾游,足迹几乎走遍了全省主要景区景点,我们对贵州的旅游有了全新的认识。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在我看来贵州的山水更独特,更美丽。”说起黔中游,贵阳市民唐女士点赞道。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我省农村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已有1630多个村寨开展了乡村旅游,高速公路与全省70个风景名胜区连接,全省所有5A级和主要3A、4A级景区30分钟即可进入高速公路系统,促进了旅游业态“井喷式”增长,全省旅游业年均增速接近30%。
今年,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红色旅游景区、民族特色村寨、风情小镇的旅游公路建设;完善普通公路旅游服务设施,根据需要在农村公路沿线增设简易驿站、港湾式停车带和观景台。
“各地打造了一批集产业致富、旅游发展功能的产业路、旅游路,形成了产城景互动、山水田一体的新格局。”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巡视员杨国峰说,要把农村公路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促成景观公路拉动旅游业发展,推动我国“交通+旅游”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多彩贵州路,条条汗水铺。若问此路通哪里?繁荣与小康,美满和幸福!”一曲《多彩贵州路》,唱出了贵州人的自信和愿望。如今,这条美丽的路依旧在延伸。
据统计,截至2017年8月底,全省农村公路共计完成投资354.1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61万公里,已实现98.4%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到今年底,可圆满完成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让更多先进的文化、科技、教育走进村寨,让“绿色”黔货出山。这条路,也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小康路,必将助力贵州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链接:今年底我省将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
2017年底,我省将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届时贵州将成为全国第14位、西部第1位实现全省建制村道路通畅的省份。
“十二五”以来,我省坚持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总目标,按照“立足建、着力管、注重养、突破运、合力推”的工作思路,紧扣交通扶贫脱贫攻坚部署,全力以赴加快农村公路发展,进入到“政府高度重视、交通主推主抓、部门合力攻坚、体制逐步健全、机制运行顺畅、机构人员到位、资金配套落实”的稳定阶段,成为贵州农村公路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配套设施最好、发展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十三五”以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美丽乡村小康路”、“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四好农村路”建设等重大部署,我省将加大投融资创新力度,继续以强劲的势头完善广大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7年8月底,全省农村公路共计完成投资354.1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61万公里,其中通村沥青(水泥)路20149公里、县乡道改造项目1536公里、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11570公里、窄路面公路拓宽改造2839公里,截至8月底已实现98.4%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到年底可圆满完成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任务。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9月25日第11版 作者:冯蕾 刘叶琳 彭茂乾 舒刚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