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
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是浙江沿海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全长约38.2公里,其中乐清湾跨海大桥长10.088公里,计划工期4年,连接温岭、玉环和乐清三个全国百强县,其建成后,玉环县将告别“无高速”的历史,玉环至乐清的交通时间将从2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成为构筑甬台温都市圈、发展浙东南沿海产业带的快速通道。
湖嘉申线湖州段
湖嘉申线湖州段全长43.2公里,是交通运输部全国首批内河水运典型示范工程之一,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骨干航道之一,浙江省第一条内河千吨级内河航道。该护岸形式河岸堤坡采用环保的椰丝毯护坡技术,在保证岸坡透水性、抗冲刷的同时,提高了沿线的防洪能力。
宁波舟山港衢山港区 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工程
本工程位于舟山群岛北部的大衢山镇与鼠浪湖岛之间蛇移门水道东侧,矿石年设计吞吐量5200万吨。该项目部自主研发的整体张拉工艺具有张拉力控制精确、加载和持荷时间准确、应力均匀一致、安全可靠等特点。沉桩采用定位系统,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控制,桩位准确,标高一致,轴线顺直。
余慈高速公路工程
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公路(余夫公路至小曹娥互通段)全长17.9公里,全线上部结构分段采用现浇箱梁和内外悬臂不对称的分幅整体预制箱梁,下部结构采用花瓶式墩、群桩基础加承台。花瓶式墩设计既减少占地面积,又利于城市未来环境协调的景观效果。
浒溪线(车岗头至奉化段)改造工程
浒溪线起自浙江慈溪浒山,贯穿余姚中南部,终于奉化溪口,全长113.15公里。在建设过程中,交通运输部门十分注重沿线环境保护:在路线选线时,坚持合理使用技术指标,避免高填深挖,破坏生态;在公路绿化方面,尽量恢复原有生态系统,使整个公路系统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从1999年在全省公路工程建设领域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建设质量年活动,到2003年推行以“精细化施工、精细化管理”为理念的标准化工地建设;从“十一五”期实施“优质工程”,再到“十二五”期创“精品工程”及“十三五”期的建设品质工程,近20年来,浙江交通建设实现了从质量驱动到品质驱动的全面升级。
浙江交通品质工程建设之路不仅走得早而且走得很踏实。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世界跨度第二的悬索桥西堠门大桥,世界上主桥最宽最长的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世界上直径最大的盾构隧道钱江通道,全国第一个在运行水电枢纽工况下进行的老船闸改造扩建工程富春江船闸工程,亚洲最大的原油码头宁波舟山港大榭实华原油码头,年吞吐量全国最大的宁波北仑港四期、五期集装箱码头……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和高水平项目的建成,浙江省积累了丰富的重大项目建设管理经验,为打造品质工程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浙江交通品质工程建设已经实现了从设计、施工、养护到运营管理的过程全覆盖,以及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和大型水运工程的项目全覆盖。
漫漫品质工程求索之路,孕育了国际舞台上的惊艳亮相。浙江先后获得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交通运输部优质工程奖”等多项国内重要奖项,以及“菲迪克奖”和“国际桥梁大会古斯塔夫金奖”等国外知名奖项。
“十三五”期仍是浙江交通建设大发展时期,浙江将品质工程建设列为2017年综合交通建设大会战六大战役之一,提出“打好交通工程品质升级战”的口号,着力打造优质耐久、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社会认可的公路水运品质工程。
建立长效机制 工程品质稳步提升
在总结多年建设经验的前提下,2016年6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开展浙江省公路水运品质工程建设活动的指导意见》,为浙江建设高水平的安全耐久、舒适美观、生态和谐、服务优质的公路水运品质工程提供行动指南。
“通过打造品质工程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理念和从业人员素质,增强标准化和精细化设计理念,力争实现施工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营运项目环境整洁、景观优美、服务优质、管理有序,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这是品质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不仅如此,浙江还颁布了全国首部质量安全管理省政府规章——《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首次在交通工程建设领域推行交竣工质量评定备案制。杭州市颁布了全国首部交通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交通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条例》,实现质量监督机构由“委托执法”向“授权执法”转变。“十二五”期及2016年,浙江制定出台了建设综合管理类规定(含监理)44项、质量管理类规定26项、安全管理类规定31项、造价管理类规定18项,形成了符合浙江实际的地方交通建设管理法规体系。
浙江以“三个一”机制为抓手,促进全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即每年抓住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质量安全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工作;逐渐走出一条以召开现场会为主要载体,通过典型引路,有序推进品质提升的特色发展道路;每年组织一次安全生产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应急保障能力的可靠性。
参建人员的质量意识影响着品质工程的创建工作。浙江紧紧抓住总监这一“领头羊”和“关键人”,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总监信用评价,使信用评价工作从抓监理单位为主,转为抓监理单位和总监并重。目前,浙江省交通建设各项目已全部将设计、施工、监理和试验检测企业及人员招投标挂钩,实现了全省交通建设从业单位信用管理全覆盖。同时,在项目招标文件中细化品质工程相关内容,如在招标文件中补充钢筋智能数控加工设备、预应力智能张拉和压浆设备等,明确施工标准化费用,为品质工程创建提供保障。
标准化管理
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标准来保证质量,通过现代化建设手段、科学化制度体系和人性化管理思维,把统一的标准和流程贯穿于设计、招标、施工、管理、验收等各个环节,通过精益求精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工程质量安全全方位、立体化管控,实现“匠心”塑“品质”。
浙江省是全国最早实践交通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的省份之一。自2013年起,浙江交通从工程施工阶段入手,全面推广“三集中、三智能”的标准化管理。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参建单位对标准化活动的科学落实,全省公路水运工程“欣欣向荣”:施工场地更加有序,管理流程更加合理,工艺要求更加缜密,施工环境更加美好,工程质量更加优良,安全生产更有保障。
近年来,浙江交通系统不断加强对标准化的学习、指导、监督和服务,在巩固提升施工阶段做法的同时,将部分标准化施工工作拓展到工程建设的前期阶段。不少标准化内容已经纳入招标文件,部分项目从设计阶段就进行超前规划,在源头就有了保障。将施工标准化纳入项目的劳动立功竞赛活动内容中,提高了施工企业的积极性。每年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会评选一批管理优秀项目和项目部,通过典型引路,促进施工标准化活动的开展。
与此同时,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标准化工地管理规定》等管理性文件,丰富施工标准化的内涵。
目前,浙江省“三集中两准入”的要求以及数控钢筋弯曲机、弯箍机、钢筋笼滚焊机、智能张拉压浆设备等智能化、大型化施工设备,装配式、成(定)型化安全防护设施等,已在高速公路和重点水运工程全面推广,并在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中型水运工程得到普遍使用,隧道多臂凿岩车、湿喷机械手也得到了应用。通过施工标准化的全面实施,施工现场的工厂化程度明显提高,一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工程质量安全的保障程度明显增强,质量指标合格率稳步提升,目前浙江省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普遍达到了90%以上。
植入质安文化
行走于浙江的山山水水,一条条美如画卷的公路蜿蜒盘旋,这是一条条与自然、与文化和谐相融的公路,每一道弯都温柔呵护着一方绿水青山,每一段建设都体现着交通人的匠心所在。“因地制宜、崇尚自然、安全可靠、科学合理、集约节约、生态环保”,是浙江交通人必须遵循的理念。
《浙江省绿色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浙江省公路建设生态设计指南》《浙江省公路建设生态施工指南》纷纷出台,明确了绿色生态建设融入全省交通公路建设全过程。杭长高速公路北延工程作为交通运输部“绿色生态环保示范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采取了借土和造田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节约每一寸能节约的土地;另一方面,土方挖出后,收集轻表土用来“造田”。既减少了渣土堆放产生的占地,又能实现拓荒还田。同时,合理规划施工便道、拌和站预制场利用红线内土地,减少了占地437亩。
为大力弘扬交通质安文化,充分发挥交通质安文化对交通建设工程的引领、宣传和示范作用,浙江省交通工程监管局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公路水运工程开展交通质安文化进工地活动的通知》,制定了《质监文化手册》,以乐清湾大桥等12个项目为示范典型,开展以“三牌、一台、一墙”(“三牌”分别指质安标语宣传牌、质安知识宣教牌、质安管理告示牌,“一台”指班前质安讲台,“一墙”指质安文化墙)为主题的“质安文化进工地”活动,使质安文化的理念深入贯彻到一线人员。在浙江省交通工程监管局的统一部署下,余慈高速公路各项目部及施工单位,以交通质安文化进工地为目标,一块块分类清晰、内容到位的质安文化牌如雨后春笋般设置起来,而“班前安全讲台”“质安文化墙”更是成为各个工地上质量安全宣教的新亮点。
一线工人流动性大、专业技能相对薄弱,是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为提升一线工人的教学培训实效,提高一线工人基础操作技能,浙江省交通工程监管局与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联合制作推广钢筋工、电焊工、人工挖孔工、架子工等四个工种培训视频教材,强化对一线操作人员的质量安全教育,为一线工人开展标准化施工作业提供了参考。教学片以动画和视频演示为主要表现形式,寓教于乐,适用于公路工程项目部施工班组的日常教学培训,也可供一线工人免费下载自学。此外,浙江省交通工程监管局还督促参建单位大力开办“民工学校”,实施日前班组交底制度,强化班组三级培训。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近十年来,浙江省综合交通建设投资连年创新高,投资强度居各省首位。浙江如何精准发力,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品质?红黄牌差别化管理就是浙江省交通工程监管局使出的“撒手锏”。为加大对工程管理混乱、施工质量较差的施工合同段的监管力度,一年来,浙江省交通工程监管局已亮出26张黄牌、1张红牌。监管对象的划分更趋精细,监管工作更具针对性,将有助于合理分配资源、提高监管效能。
通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实践,浙江交通质监部门形成了综合督查、专项督查、执法检查、行政执法等多种有效的管理机制。省级质监机构每年组织2次全省在建高速公路、重点水运工程综合执法大检查;组织1次全省农村公路、普通国省道、中小型水运工程及公路大中修工程质量安全督查;通过召开全省性检查情况通报会,对检查情况进行文件形式和会议形式通报,对相关施工标段进行排名,并与信用评价挂钩,增强了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监督工作的科学性需要检测数据的支撑。每年浙江省财政都会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监督检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承担监督检测的试验检测机构的名单,抽检高速公路数据约9.6万多组、普通国省道数据约12万多组、农村公路数据约3万多组、水运工程数据约7万多组,用数据说话,及时全面掌握交通建设工程的主要质量指标状况。
目前,行政执法大检查和行政处罚已成为浙江省加强在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按照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的要求,浙江强化行政执法,对公路水运建设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十二五”期,共实施行政处罚287起,未发生一起行政复议案件及行政诉讼案件,部分县级交通质监机构实现了行政处罚零的突破。浙江每年不定期地对全省典型质量安全问题发布警示通报,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约谈警示。通过约谈、处罚、通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参建单位的教育、督促和惩处力度,提高了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和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互联网+”让监管更智慧。点击鼠标,便可实时采集施工现场的沥青、水泥混凝土、预应力张拉数据;哪怕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实现现场数据的远程传输、动态监测;待物联成网,系统还能依托数据,实现对施工过程的事中控制与精准管理……“智慧质监”三大物联网试点应用项目的建设完成,让工程质量监管步入“云”时代,施工过程的精准管理再也不是纸上谈兵。
(新媒体责编:zs1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