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公路

    江苏:“新淮江”有望成扬州首条绿色公路

    2014年建成通车的新淮江公路是扬州市沿河地区一条重要干线公路,因其道路全程“可视、可测、可控”,成为扬州市首条“感知公路”。昨天,这条公路又迎来一场大考——237省道(新淮江公路)扬州段建设绿色公路主题性项目部级考核验收举行。这意味着,继首条“感知公路”之后,新淮江公路还将成为全国首批、扬州首条“绿色公路”。据介绍,新淮江公路在设计建设之初就着眼于“绿色”,道路两边的人工湿地可起到防污的作用,无需停车就可进行超限检测,温再生沥青技术减少碳排放达50%以上。

    亮点1

    5000亩人工湿地防止河流污染

    昨天上午,记者在新淮江公路马棚段看到,和一般国省干线道路两侧栽种着绿化不同,新淮江公路的两侧是大片人工湿地,香樟、雪松、女贞、银杏等树木绵延近百米,错落有致地种植在人工河畔,郁郁葱葱,非常美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人工湿地不仅美观,还能有效防止河流污染。

    “新淮江扬州段北起宝应县泾河镇,经高邮,至江都区滨江新城,沿线经过扬州多个河流,并且作为沿河地区重要的干线公路,这条路上的大货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非常多,一旦发生泄漏,极易对沿线河流造成污染。而这些人工湿地,就是为了防止污染的发生。” 市公路管理处总工程师告诉记者,这片湿地实际上就是污水回收装置,河流底部铺上了防水层,万一发生了污染,污染物会随着雨水流到这片湿地中,湿地底部的防水层阻断了污染物对河流、土壤的损害,微生物以及植被对污染物也能起到吸附、分解的作用。这样的人工湿地共有5000多亩,为新淮江扬州段沿线河流和土壤筑起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亮点2

    温再生沥青减少碳排放超50%

    “这条道路使用的沥青,是温再生沥青,节能环保。”专家介绍。什么是温再生沥青?

    “温”,指的是温拌,普通沥青在拌和过程中,温度需达到170℃—180℃之间,而温拌沥青,只需达到130℃—140℃之间。可别小看了这40℃左右的温差,温度下降了40℃,碳排放量可减少50%以上;“再生”,指的是循环利用,修建新淮江公路的沥青中,一部分沥青是“废物利用”而来,“一些国省道、高速公路大修时,要铣刨掉一部分沥青,我们把这些沥青回收过来,经过筛选,再变成有用的沥青,循环利用。”据介绍,新淮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再生沥青的使用率达到了30%左右,节约了能源与能耗。

    亮点3

    无需停车就可进行超限检测

    在新淮江公路上可以发现,每隔一段路,路边就会出现一个像小音箱一样的白色物体,这就是“微波车检系统”的数据采集设备。这个物体会不间断地发出微波,有车辆通过时,就会将波段“打乱”,从而产生数据,这样一来,就能够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监控到路面的交通流量。

    据介绍,依靠微波设备,可以持续监测车辆信息,包括车型、车速以及截面交通量等,及时汇总至公路数据中心。如果发生了道路拥堵、车辆停滞不前的情况,工作人员就会前往现场勘察具体情况。同时,这样的路况信息在第一时间通过可变情报板上传,及时告知车主。

    新淮江公路还实现了不停车检测的功能。公路沿线设置了高速称重系统、车牌识别系统、可变情报板提示系统及计算机系统,车辆不需要停车,就可进行超限检测。当车辆通过高速检测区的时候,车牌识别摄像机能够准确地拍摄通过车辆的牌照特写图片,图片可清楚地反映车辆牌照特征,经过车牌识别软件,识别出车辆牌照信息,然后将车辆牌照信息上传至管理计算机。“如果超载了,系统会将车辆信息直接反馈给后台,情报板会提醒车辆前往就近的治超站进行处理,免去了人工检测的程序,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亮点4

    24小时远程监测桥梁“健康”

    由于公路沿线水网密集,新淮江公路扬州段分布着很多桥梁。专家告诉记者,通行量较大、位置较为重要的重点桥梁上,都安装了桥梁健康状况远程监测仪,24小时远程监控桥梁的安全运行情况。

    “桥梁健康状况远程监测仪,就相当于给桥梁在做全天候24小时健康体检监测。比如,被撞后桥梁承重出现问题、发生变形等结构变化,后台都会自动报警,提示桥梁情况异常。”专家介绍,这套智能装备除了能监测桥梁承受的重量、车速、车流量等数据外,还能监测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以及应力、桥面线形、桥梁振动、支座位移等桥梁结构数据。有了它的帮助,当桥梁出现危险状态,系统自动报警后,路政人员可及时对桥梁进行管制,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而这套绿色感知系统,在新淮江公路扬州段沿线的江都、高邮、宝应的重要桥梁上都进行了安装,这也是全省国省干线中首次安装桥梁远程健康监测系统。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