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全国人大代表宁钢:将陶瓷文化传播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教授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就其《关于实施中华陶瓷文化传播工程的建议》进行了阐述。宁钢表示,传播好中华陶瓷文化,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参与,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一种文化自信。

    在宁钢心目中,陶瓷文化是名副其实的国粹,乃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与汉字、中国画、中国书法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中国传统文化辉煌成就的重要标识。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完美地承载了文化的变迁, 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多种文明交流的历史见证。作为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领军人物,宁钢近年来越发感受到实施陶瓷文化传播工程的紧迫感。在专访中,宁钢就中华陶瓷文化传播提出了“三进一融”的建议。

    记者:宁教授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中华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以及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实施陶瓷文化传播工程有哪些现实意义?

    宁钢:早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的原始初民们已经创制出各种生活用的陶器。从东汉时期首先创烧成功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青瓷,到魏晋时期陶瓷生产的南青北白时代,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建立了世界最为先进的陶瓷生产体系和工艺,包括唐代的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宋代的汝窑、官窑、均窑、哥窑、定窑等名窑、元代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明代的五彩瓷、清代的粉彩、珐琅彩等,这些陶瓷无论是生活用器还是陈设,都将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至今,中国的陶瓷产量仍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彰显出中华陶瓷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中华陶瓷文化曾是引领世界的强势语言,拥有当时最为强大的文化话语权。中华陶瓷文化具有其自身独特风格、气魄、神韵的话语体系,通过陶瓷文化传播可以将历史与现在、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和民众基础。实施陶瓷文化传播工程就是要引导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当代人民日常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世界处于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新时代,这也是以中国的话语提出的中国方案之一,以回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之问。

    记者:那么,今天如何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陶瓷文化呢?中华陶瓷文化传播显然不应该从表层化的器物或产品贸易入手,是否可以从更深层的要素展开?另外,您怎么看待新媒体语境下的陶瓷文化传播?

    宁钢:毫无疑问,陶瓷文化不是“死的”,不是陈列在博物馆的“花瓶”,也不是“故纸堆”上的文字记载,而应该是活的,活在当下人们的生活里,而传承与传播陶瓷文化正是要让文化资源从“小众”走向“大众”。而适应大众化的文化需求,正需要陶瓷文化继续不断创造性发展、创新性传承,让陶瓷文化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实用价值”,文化只有一直被大众“日用而不知”才有永恒的生命力。

    陶瓷艺术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是与陶瓷材料的特殊质性分不开的。除了造型、装饰、釉质所带来的审美价值,陶瓷艺术还具备独特的传世价值。相对于书画艺术,陶瓷艺术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变。中华陶瓷文化内涵中包含了这份对跨越历史、恒久不变的质性的崇拜。因此,中华陶瓷文化传播应从制瓷技艺、装饰材料与文化和造型特点等深层要素展开,而不应是表层化的器物或产品贸易。

    新时代下以互动性、多元化、个性化为特点的新媒体的普遍应用,现代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及思想和心绪的碎片化,使得文化传播往往以碎片化的方式展现,这种碎片化往往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被淡化和弱化。因此需要我们找准中华陶瓷文化定位、充实中华陶瓷文化内容、丰富中华陶瓷传播媒介,营造良好的中华陶瓷文化传播环境。

    记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选择在两会期间提出实施中华陶瓷文化传播工程的建议,有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方案?

    宁钢:具体方案是有的,概括来说就是“三进一融”。即实施陶瓷文化进中小学校园、进社区、进孔子学院,另将陶瓷文化传播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行动计划。

    实施陶瓷文化进中小学校园工程有三项措施。其一,在中小学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加入陶瓷文化特色实践课程。让学生从小学习、感受、传承璀璨的中华陶瓷文化,让学生从小感受传承中华陶瓷文化精髓,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热爱美、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其二,出版系列陶瓷文化普及教材。组织力量,选择合适的内容,针对各个学段特点,将中国陶瓷故事进入教科书,作为中小学生课外科普读物。其三,拓展校园陶瓷文化氛围。在中小学校园中,加入陶瓷文化元素,为优秀陶瓷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

    记者:您刚才说过,要让文化资源从“小众”走向“大众”。实施陶瓷文化进社区工程是否是其中的一个途径?在进社区方面有哪些好的建议?

    宁钢:实施陶瓷文化进社区工程确实是基于让文化资源从“小众”走向“大众”的一个思考。我初步认为,可以通过这么几个措施来实现。

    比如,打造融入生活元素的“社区+文创”新范式。以社区“生活”为圆心,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解决社区公共空间的文化营造;以特色陶瓷文创产品+深度社区服务的形态激活社区潜力,鼓励特色陶瓷文创产品与社区特色资源结合,体现社区人文精神。

    比如,将陶瓷文化作为社区居民素质教育内容。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体现民族精神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完全可以在社区教育中将陶瓷文化作为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学习、宣传。可以在社区教育中开设“陶瓷文化鉴赏与制作”课程。该课程应该具有这样的特色:一是能阐释中国陶瓷的人文精神,强调意象表达;二是进行艺术鉴赏和创作教育,体现陶瓷文化的现代感和文化特色;三是科学思维与艺术直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社区素质教育的实施探讨新的途径。

    还比如,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发挥陶瓷文化艺术网络媒体优势和互动平台的优势,组织优秀陶瓷艺术家和优秀民间陶瓷艺人走进各个社区,开展送陶瓷故事到社区、送陶瓷作品到社区、送陶瓷培训到社区等活动,并在互联网上充分展示。

    记者:如您所说,中华陶瓷文化曾是引领世界的强势语言。在新时代实施陶瓷文化课程进孔子学院,或有助于我们在国际社会重拾话语权?

    宁钢:没错,实施陶瓷文化课程进孔子学院工程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孔子学院扮演着“使者”和“模特 ”双重角色,是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因而,我建议在国内高校孔子学院中开设陶瓷文化特色课程。以此为媒介,传播中国民族工艺、绘画方法、审美理念,以及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讲好中华陶瓷思想故事、文化故事、民间故事,以陶瓷为媒介,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记者:有一种共识,认为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实就是“陶瓷之路”!四百多年前,通过丝绸之路,瓷器成为联系中国和世界的纽带。如今,“一带一路”全新启航,陶瓷文化传播怎样融入其中?

    宁钢:如何将陶瓷文化传播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行动计划,我有几个建议。建议之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城市设立中华陶瓷文化交流中心或陶瓷艺术工作室,充分发挥陶瓷文化传播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优势。建议之二,将中华陶瓷文化传播作为中国重大文化创新项目来实施,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积极推进与国内外陶瓷类、艺术类、智库类以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在海外举办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国际陶瓷学术研修、游学培训、陶瓷文化论坛等活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建议之三,促进陶瓷教育,加大对中国唯一的陶瓷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办学的支持,使其办成世界知名的一流特色大学,为中华陶瓷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提供有力保障。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