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上海制造”不仅在中国市场“一枝独秀”,而且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2018年,上海再次打响“制造品牌”,向海内外传达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的决心。
上海新出炉《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计划汲取国际经验,主要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让“上海制造”技术更先进、制造更智能、产品更高端、品牌更响亮,加快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实力支撑。
国际大都市为何振兴制造?
国际大都市的制造业占比在下降。上海要不要搞制造?在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吴金城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他认为,简单拿整个上海跟纽约、巴黎、伦敦、东京这些国际大都市比,不太具有可比性。
“上海面积约6400平方公里,要比纽约等世界大城市大很多;应该怎么比相对合理?拿外环线以内的上海,跟国际大都市比,是比较具有可比性的,然后再分析产业结构。”吴金城说。
世界银行研究团队曾做过一个报告,里面提到,像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制造业应该在25%到30%之间这样一个比例。
吴金城认为,这个比例比较合理,“上海外环线以外的区域,相当于一些国际大都市的卫星城,比如纽约对面的新泽西,东京附近的千叶,卫星城有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城市群的概念。”
制造乃城市基因 转型不代表“转行”
制造可以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基因。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50%。1978年,上海工业总产值达到207亿元人民币,占全国1/8,近200项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70多项工业产品赶上或接近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大白兔奶糖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上海品牌。
“上海这座城市因工商业而兴,是有这个产业基因的”,吴金城说。他指出,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是上海的优势。
“上海制造”这张名片在中国依旧打得响。上海是“汽车之都”,拥有上汽集团这个产销大户,另外上海生产的汽车板占到全国一半。上海也是“机器人之都”,中国全国如果生产100台机器人,上海就占了40多台。上海还是“电梯之都”,其电梯产量占全国30%。另外在集成电路等诸多细分领域,“上海制造”在全国所占比例都相当可观。
“转型,不是转行。”吴金城指出,转型应该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等,让“上海制造”技术更先进,制造更智能、产品更高端、品牌更响亮。
上海市经信委综合规划处处长刘平也指出,这是上海首次提出要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新时代“上海制造”不仅要拥有核心技术,还应该去掌控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不仅品质要过硬,还要去积极拥抱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去引领业态和模式的创新。
立足长三角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下一步,“上海制造”路在何方?
根据《行动计划》,上海计划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绿色化工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到2020年,重点集群面向长三角核心配套率(核心配套率指的是:整机中,核心零部件由长三角地区企业配套的比例)达到60%以上。
“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可能单靠上海一个城市难以完成”,吴金城说。他认为,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去打造这样一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比如说生物医药,现在很多公司的研发在“中国药谷”张江,但制造的基地辐射到苏州、南通,甚至南下到深圳。又如吉利汽车,设计在上海,研发在杭州,制造在台州。此外,上海的上汽集团、宝武集团,也都是面向长三角、面向全国去布局的。
上海拟建立“基地+基金+机制”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模式,共建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组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基金,建立产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
此外,上海还要深化产业扩大开放。建立自贸港区与制造业发展联动机制,简化产业监管方式。鼓励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抓住汽车、船舶、飞机等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机遇,吸引重大项目。
吴金城并指出,相比一些国际大都市,上海有更广阔的郊区,可以布局先进制造业。“我们要保障优质工业项目的用地需求,先进制造业、高新高端的产业项目,在上海是能够落地的,不缺土地的,这可能跟外界对上海的印象不一样。”他说。
通过《行动计划》,上海计划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打造产业基石,避免城市发展“脱实向虚”和产业空心化,充分利用上海特大型城市的“两个战略空间”——中心城区和郊区,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规模(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25%左右)。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