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地下车库自燃,还烧坏了停在旁边的几辆车,昨天特斯拉自燃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无独有偶,昨天下午,一辆维修中的蔚来汽车也发生自燃。目前,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但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热情无疑会受到重大打击。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9.9%和61.7%。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车辆和电池的安全性是整个行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特斯拉自燃烧到只剩框架
一辆停放在地下车库的特斯拉轿车,车底突然有白烟冒出,大约6秒后,烟雾迅速扩散,车身突然发出强烈火光,很快,整辆车都湮没在大火之中。21日晚间,微博上突然流传出一段地下车库监控录像,一辆特斯拉猛烈自燃,并烧坏了旁边的几辆汽车。
随后,消防部门披露,21日20时32分许,上海市徐汇区文定路某小区地下车库发生火灾,经扑救,火灾于21时18分熄灭。起火部位在地下一层,有特斯拉、奥迪、雷克萨斯3辆轿车发生燃烧,其中,一辆特斯拉新能源轿车烧损较严重,另两辆车不同程度烧损。现场无人员伤亡。火灾原因和财产损失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之中。
“如果我晚半个小时停车,或者一直在车里,晚走半个小时呢?”该辆特斯拉的车主表示非常后怕,他停车入库后不过半个小时就发生了燃烧。这辆特斯拉是他约3年半前购买的,型号Model S P85,他表示没有私接充电线,也没有安装充电桩。
昨天一早,特斯拉官方回应表示,派出团队赶往现场,正在积极联络相关部门并配合核实情况。昨天晚间,特斯拉对外表示,已与车主取得联络,正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并以最大努力协助处理相关善后工作。
自燃事故引发车主安全焦虑
事情发生后,不幸被“误伤”的奥迪被网友称作“史上最无辜奥迪”,“停车可千万别停特斯拉旁边”“奔驰漏油,特斯拉自燃,还有啥车能买?”;也有网友表示因此放弃了购买特斯拉的念头;甚至有人贴出恶搞图片称,车主手机收到特斯拉APP的推送消息“您的车子正在燃烧”。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昨天下午,造车新势力的蔚来汽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22日午后,西安蔚来授权服务中心一辆正在维修中的ES8发生燃烧。明火已扑灭,现场无人员伤亡,也无其他财产损失。蔚来已开启对燃烧原因的调查,会在后续及时对外公布调查结果。
“这热点也蹭?”该消息导致昨天蔚来美股盘前大跌超6%。一时间,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备受质疑。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特斯拉第一次发生自燃。2018年,重庆某小区地下车库中,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未充电、未被碰撞的情况下发生自燃,被物业及时扑灭;2019年3月,一辆特斯拉在广州某小区地下停车场发生燃烧事故。
此外,特斯拉还曾多次被曝出车祸燃烧的情况。如2019年2月,一名特斯拉车主在佛罗里达行驶时发生车祸,导致车辆被大火包围,车主当场死亡。初步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特斯拉电动车已经发生约50起行驶、碰撞和充电导致的燃烧、自燃及爆炸事故。
目前,特斯拉还没有公布过相关燃烧事件的具体原因。其CEO埃隆·马斯克曾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表示,美国每年有15万辆汽车起火,美国人每年行驶约3万亿英里,这相当于每行驶2千万英里就有1辆汽车起火,而特斯拉在超过1亿英里的行驶里程内只发生了1次火灾,安全性远高于传统燃油车。
电池自燃是以往起火主因
电动车燃烧概率低于燃油车的说法,并不能让消费者打消焦虑。此前,国内已有多起电动汽车燃烧事件发生。
2018年8月,成都一辆威马EX5在威马汽车研究院园区内发生自燃;广州街头一辆力帆650EV起火;9月,合肥一辆奔驰电动汽车起火;10月,北京海淀区一辆长安奔奔EV起火……数据显示,从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共发生了59起。其中,新能源乘用车起火33起,新能源商用车起火26起。
据统计,充电场景是起火的高发场景,占比达50%;而起火事故的原因中,动力电池自燃占比为31%,主要是由于锂电池发生内部或者外部短路后,短时间内电池释放出大量热量,温度急剧升高,导致热失控。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欧阳明高曾指出,经过对一些起火事故的分析,发现主要原因还是企业为了保证市场供应量,在设计、制造、验证、使用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忽视了对质量的要求。此外,部分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操作、维修保养也不够规范。今年1月,中汽协等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安全指南》,其中明确,虽然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驱动方式不同,但依然需要进行日常的保养维护,需要对电池系统和电动机等高压部件进行日常保养。
此外,几起电动汽车自燃事件恐怕还会对小区、地下车库安装充电桩产生负面影响。一直以来,安全性一直是小区物业不同意车主安装充电桩的原因,这就导致一些车主充电难,从而影响电动汽车的普及。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