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新一轮重点区域强化监督下月启动

    生态环境部召开4月例行记者会 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有关情况

    新一轮重点区域强化监督下月启动

    昨天,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发布会,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曹立平介绍我国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有关情况。曹立平介绍,针对压减督察检查考核减轻基层负担,今年生态环境部将整合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地方进驻时间将减少80%左右,同时减少进驻规模、人数和地方配合工作量,使得人员调配更加合理。

    治污 强化监督一年

    移交地方5.2万个问题

    曹立平介绍,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一年来,生态环境部统筹调度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力量1.95万人次,共开展22轮“压茬式”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现场检查各类点位66.6万个,帮助地方查找移交5.2万个问题,并全部拉条挂账,一盯到底。

    今年,生态环境部将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新一年的强化监督从5月8日就将启动,计划统筹调度全国生态环境系统人员2.2万人次,覆盖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个城市,做到压茬式、无缝隙、全覆盖。与过去的强化监督相比,今年开启的强化监督要加入定点帮扶内容。

    减负 强化监督期间

    原则上只开一次会议

    曹立平介绍,为减轻基层负担,今年生态环境部将把污染防治攻坚战确定的重点任务都整合到一起,纳入强化监督,实现计划、任务、时间、地域、人员、方式“6个统筹”。强化监督与中央环保督察的时间和步骤错开,强化监督一年一次,分为两个阶段,每年4-5月核实、发现问题,9-10月核实地方整改情况。

    目前,正进行第一轮强化监督工作方案,将统筹安排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打击“洋垃圾”进口、“清废”行动等专项任务,将涉及同一地区的多项任务进行整合,由同一拨人同一时段完成,即一次检查多项任务。“与统筹前相比,初步估算,到地方进驻时间减少80%左右,并实现规模、人数以及地方配合工作量大幅减少,同时人员调配更合理、任务更高效。”曹立平介绍。

    此外,在方式方法上,为提高监督效率,要求压缩规模,缩减时间,减少会议,严格控制资料调阅的数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监督期间,原则上只召开一次会议,即与地方见面沟通,双方交流工作安排,只调阅一次材料,一个专项领域只填报一张表格,避免反复打扰地方工作;同时优化组织方式,确保一个地市只去一次、一个县区只有一个工作组。

    进展 响水爆炸园区污水

    预计5月底前基本处理完毕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截至4月26日8时,江苏响水爆炸事故园区已处理污水约19.9万立方米,事故现场仍有约9.9万立方米污水需处理,不考虑降雨等情况可能造成的污水量增加,预计5月底前基本处理完毕。

    目前,周边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标,环境风险总体可控,事故环境应急处置工作已转入常态应急阶段。

    回应

    对气象条件敏感 我国仍处“气象影响型”阶段

    今年一季度,华北地区多个城市出现空气质量反弹。在昨天的记者会上,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刘友宾对此回应称,我国的大气环境质量仍然处于“气象影响型”阶段,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且整体仍处于空气质量快速改善通道,不能因为短期PM2.5浓度反弹,就对治污思路产生怀疑、失去信心,否定前期的努力和成效,动摇今后的方向和目标。

    刘友宾介绍,“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2013年相比,2018年全国首批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41.7%;重污染天气的发生频次、影响范围、污染程度都有了大幅度降低。

    但同时,由于污染物排放量大、超出环境容量,我国的大气环境质量仍然处于“气象影响型”阶段,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有专家评估显示,气象因素对PM2.5浓度的影响年际可达±10%,对个别城市可达±15%,月际可达±30%以上。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重污染天气频发,大幅拉升全年PM2.5平均浓度,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全年空气质量改善效果。

    刘友宾强调,从发达国家大气污染治理史来看,空气质量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大气污染物浓度在快速下降过程中,遇到气候条件不利,部分时段出现反弹也是可能的,这是客观规律。

    为加快推动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按照生态环境部会同六省市人民政府印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量化问责规定》,对由于工作不力完不成任务的城市,将依据规定严肃问责,不允许以气象条件为理由来应付搪塞。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