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环保

    疫情下PPP逆市回暖 这一轮水处理投资新在哪

    疫情过后,污水处理行业将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

    2020年2月底,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领域PPP项目合同示范文本》(财办金〔2020〕10号)可谓一剂“强心针”。尤其对于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垃圾处理两大板块,《示范文本》分别对项目合作协议、PPP项目合同、运营维护服务协议及项目承继协议做出详细阐述,进一步推动PPP项目文件趋向标准化的同时,提高PPP项目的运作和管理效率。

    随着PPP运作逐步规范,污水处理长网一体化、垃圾处理类PPP项目将成为重点,扩大内需与生态环境改善将产生良性互动。

    PPP项目有了新操作指南

    为了对冲疫情带来的短期经济压力,当前强调的是“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这也意味着,在提供生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环境产业3.0时代,PPP模式仍是未来环保市场机制的优选之一。

    PP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旨在通过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的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业内认为,《示范文本》旨在通过再次推动PPP模式在环保领域的发展,促使PPP模式进一步承担改革的任务,作为基建市场化的一种运营模式。同时,强化了PPP是政府重要的政策选项,有助于恢复地方政府、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和咨询公司对PPP的信心。

    2015年—2017年间,PPP模式在环保业兴起,企业订单加速,大量环保业务打包为PPP项目。另据三年前发布的《财政部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各地新建项目要“强制”应用PPP模式。但在PPP模式让包括水处理在内的环保产业迎来飞速增长的同时,也令产业遭遇泡沫刺破后的动荡。

    由热捧转为疏远,PPP市场开始逐渐暴露出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泛化滥用PPP的现象。2019年以来,已经有多个地方的污水处理PPP项目终止。另一个现实是,在2019年遭遇较强冲击的上市企业中,近6成上市企业业务范围覆盖PPP项目。这其中,约占超75%的企业拥有大规模黑臭水体治理、河道治理等非经营性环境项目。

    终止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背后的主要问题是依靠资金的杠杆作用以小博大,不惜成本拓展市场等行为。尤其是在过去的基建投资大潮中,许多管网资产与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分离;不仅运营效率低下,还造成了对地方债务的庞大负担。对此,《示范文本》旨在对水处理企业运作PPP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力强、经验多、专业化的治水服务将更容易获得市场青睐。政府需求更综合化、程序更规范,行业主体也更多元化了,PPP项目监管考核标准也更严苛了。

    厂网一体化祭出回春大招

    而在PPP项目规则调整后,污水处理行业能否回温?

    与三年前的《通知》相较,虽然两项政策均是发力污水处理领域,但实际上《示范文本》市场范围更大,制度环境也更加完善。水生态环境强监管的推进理应激发治水强需求,在引入系统性环境经济制度和政策工具之后,这个趋势将变得更明显。2019年三部委联合印发的顶层设计明确,将进入污水处理厂生化需氧量(BOD)浓度提升到100mg/L,折算到COD浓度则为约200—230mg/L。

    上述目标的实现,就要求更加聚焦以污水管网为核心的城镇污水处理提标改造项目。“管网不治理、一切都白搭。”污水管网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巨大的污水排放量不仅需要城镇污水系统达到同等或更大的处理规模、并配以足以将污水水质处理至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技术,同时也对配套污水管网系统的收集、分类和排放效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这改变了过去重末端处理、轻系统治理的认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污水处理费只能勉强覆盖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而污水管网的运行,还需要财政付费。污水管网的建设,比污水处理厂本身的建设投资大两三倍,而且施工周期长,与城市道路、住宅建设、小区的改造等密切相关,涉及的关系复杂多变。而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实现对管网设计、施工、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将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捆绑在一起的“厂网一体化”项目越来越普遍,具有相当大的项目规模和投资额。如对污水管网探测、监测、检测、诊断的需求大大增加,污水管网非开挖修复市场逐步回春。同时,污水管网养护的社会化,专业化分工也会逐步普遍。

    毋庸置疑,绩效考核是PPP项目后继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实现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物有所值的基础。未来,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项目更多竞争将在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上,具有丰富运营经验,以及项目能带来稳定运营收入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