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垃圾类别与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分类处理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一座城市完善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019年7月10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当地居民在公寓外的瓶类垃圾回收点丢弃垃圾。 |
在布鲁塞尔的居民区内,一辆垃圾车正在收取不可回收垃圾。 |
卢布尔雅那市民正在将垃圾分类投放到相应的垃圾箱里。 |
在东京一栋住宅楼前,整齐摆放着已经分好类的可回收垃圾。 |
日本
一个矿泉水瓶分属三类垃圾
日本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的,起初只粗略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90年代,为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日本先后制定了《容器包装再循环法》《家电再循环利用法》《汽车再循环利用法》《小型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促进法》等,更加细化了垃圾分类,促进废弃物再利用。
在日本,垃圾处理属于市、町、村等地方自治体的职责范围,即使在一个城市的不同地区,垃圾分类规定也不尽相同。有的地区垃圾分类有十种左右,有的则细分为几十种类别。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在任何地方政府办理居住手续时,都会得到一本详尽指南。
在日本,垃圾分类是道“计算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正确投放垃圾,需要十分细心。记者刚到东京工作时,就领到了住所所在的东京都目黑区政府发放的垃圾分类指南。指南用日中韩英4种语言,介绍了100多种常见物品的垃圾分类说明,还写明了每类垃圾的丢弃时间。在目黑区,厨余垃圾只有周二和周五上午7时至9时之间可以丢弃,报纸、酒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只可在每周四早上7时至9时之间丢弃,不可燃烧垃圾只可在每月第二和第四个周六的早上7时至9时之间丢弃。垃圾丢弃的地点也有统一规定。
日本各地的垃圾分类几乎达到了“极致”标准。例如,即使是一个矿泉水瓶,瓶盖、瓶体、包装膜分属三类垃圾,必须分别丢弃。对不按正确时间、地点和分类进行垃圾投放的行为,根据日本《废弃物处理法》,乱丢弃行为最多可被处以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1元人民币约合15.1日元)。
对于旧家电和家具等大件物品,居民必须先给自己所在地区政府的相关处理中心打电话,确认回收日期和处理费用。然后,居民到地区政府指定的营业点购买相应额度的垃圾处理券,并在处理券上写明相关信息。最后,才能在指定日期丢弃贴上处理券的大型垃圾。
几十年来,日本各地坚持从娃娃抓起,对全民进行垃圾分类教育。在开始垃圾分类之初,日本各地公共场所、大型活动场地的工作人员就坚持呼吁人们把垃圾带回家处理。学校、幼儿园都会邀请垃圾回收人员前去讲解,幼儿园老师还会带着孩子们唱垃圾分类儿歌;在小学三四年级的社会课教科书中,仅垃圾分类问题就占书本内容的10%。现在,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已成为日本民众的行为自觉。
严格的垃圾分类减少了资源浪费,保护了自然环境。但就生活而言,也会有些许不便。以厨余垃圾为例,在丢弃这类垃圾前几天,为防止腐臭,很多家庭只能将瓜皮等垃圾放到冰箱暂时储存。现在,在不少新建公寓里,厨房洗菜池的下水道配置了粉碎机,瓜果皮、蔬菜叶可直接扔进洗菜池,经下水道粉碎后排放。此举为很多夏天苦于厨余垃圾处理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比利时
垃圾分类教育是门“必修课”
比利时从1992年起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垃圾分类管理属于地方事务,每个地区都有权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和更新相关规则。经过近30年的实践,超过90%的比利时家庭能做到严格执行垃圾分类。
在比利时各地,垃圾分类教育是人们的“必修课”。政府通过发放指导手册、举办知识讲座、组织实地观摩垃圾处理厂等方式,让人们学习并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如果是超过12人以上的团体教学,通过向市政厅申请,工作人员还能上门讲解。
在布鲁塞尔,每个家庭都常备红、黄、蓝、绿、白等几种颜色的垃圾袋。黄色袋子用来装书报、纸质包装等垃圾;蓝色袋子装塑料瓶、金属包装罐和饮料盒;绿色袋子装枯枝、落叶等园林垃圾;白色袋子可用来装厨余垃圾和不可回收物。红色袋子是布鲁塞尔市在2017年推出的“新种类”,专门用于装厨余垃圾。我的邻居告诉我,此前的白色垃圾袋由于同时装不可回收物,在回收后直接送到垃圾焚烧厂焚烧,产生了有害气体。“单独放置厨余垃圾的红色垃圾袋本身由可降解塑料制成,整包垃圾可直接用于土壤堆肥,减少了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也实现了垃圾的再利用。”
布鲁塞尔各社区都设有统一的各类回收箱。家用玻璃瓶分为透明和有色两类,在玻璃瓶回收箱里分别丢弃;炸制食品剩余的油需要放在塑料瓶中,丢到油污收集箱;旧衣服和玩具等整理后,放入旧衣回收箱。在超市还设有电池回收箱和滤水芯回收箱等。不同垃圾收集的时间和频次由各地市政厅决定。在记者生活的街区,每周回收两次白色和红色垃圾袋,蓝色、绿色、黄色的垃圾袋则是每周回收一次。
如果发现有人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回收人员会在垃圾袋上贴拒收标志作为警告,让居民重新进行分类。如不改正,根据垃圾的体积、是否多次违反规定等因素,居民将面临60—600欧元(1欧元约合8元人民币)不等的罚款。
布鲁塞尔郊区有7个大型垃圾回收场,居民需自行将家具、电器等大型垃圾运送到这里,凭身份证件方能进入。有的大型垃圾需按件数支付处理费用;有的则是每年有一定的免费额度,超额后缴纳垃圾处理费。
斯洛文尼亚
每个垃圾箱都连着地下回收站
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是欧洲第一个宣布实现垃圾“零废弃”标准的首都,垃圾分类管理可谓后来居上。该市2002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对纸类、玻璃、塑料和其他包装材料分门别类进行回收。2004年,卢布尔雅那加大落实城市废弃物管理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注意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在市政层面,卢布尔雅那通过专门的应用软件指导民众进行垃圾分类,根据城市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决定各自的垃圾回收频率,从源头推进固体废弃物的减少和资源再利用。
走在干净整洁的市中心街道上,分门别类的垃圾箱整齐排列。这些垃圾箱无法随意打开,居民想要丢弃垃圾,需要使用专门的电子智能卡开启箱盖。垃圾箱的运行由箱体上安装的太阳能板赋能。
每个垃圾箱都与地下垃圾回收站直接连接。这些回收站有效利用了城市的地下公共空间,扮演着“小型垃圾中转站”的角色。由于垃圾在丢弃时已完成了分类,工作人员只需定期前往地下回收站进行回收,简化了垃圾分类流程。目前,卢布尔雅那有67个这样的地下回收站,每个回收站的间隔仅有150米。
2015年,卢布尔雅那设立了垃圾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处理有机垃圾和其他不可回收的垃圾,覆盖范围除首都之外,还辐射周边城镇。这一中心每年处理超过17万吨垃圾,其中98%被转化为堆肥或燃料,作为城市替代能源使用,或用于公园、绿地等城市绿色空间的维护。
卢布尔雅那的居民每月根据垃圾投放的次数与体积缴纳管理费,每个家庭年均费用为100欧元(1欧元约合8元人民币),低于全国平均150欧元的水平。从幼儿园起,孩子们就开始接受垃圾分类教育。学生在远足时也不忘主动捡起路边的垃圾,志愿者在垃圾桶旁监督市民做好分类,政府和相关部门挨家挨户对居民的垃圾分类和回收进行监督。
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卢布尔雅那的垃圾产生量不断创下新低。2018年,平均每位居民仅产生了358公斤的垃圾,低于欧盟国家居民年均产生垃圾492公斤的数值。目前,该市垃圾回收利用率为68%。到2025年,它的目标是至少回收利用75%的城市垃圾。
一位卢布尔雅那市民对我自豪地说:“10多年前,大部分居民还会对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产生疑问,或拒绝缴纳垃圾管理费。现在,所有市民都接受了垃圾分类观念,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奥地利
市政编写80页厚的分类指南
去年9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连续第二年将全球最宜居城市颁给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城市景观,绿色环保也是维也纳引以为豪的名片。其中,精细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是这座城市保持“常绿”的重要保证。
维也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制度,最初只分为玻璃、纸张和塑料三大类。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维也纳的垃圾分类管理系统不断精细化,城市垃圾全部就地消化。
维也纳市政48局主要负责垃圾处理。为让市民了解复杂的垃圾分类系统、正确丢弃垃圾,该局编写了一本80页指南,成为每一名维也纳居民的生活必读。
这本指南的详细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在维也纳,垃圾桶分为6个颜色,红色的丢弃废纸,黄色的丢弃塑料和金属垃圾,棕色的用来投放有机垃圾,白色的装透明玻璃瓶,有色玻璃瓶扔到绿色垃圾桶中,其他垃圾则扔到橙色垃圾桶中。在不同颜色垃圾桶的条目下,指南对于可投入和不可投入物品详细归类,让读者一目了然。
为让市民更加清晰地了解各种垃圾的“归宿”,指南列出了一个清单,收录了超过420个词条。以玻璃类垃圾为例,除可回收的玻璃瓶外,还有玻璃餐具、汽车玻璃、窗户玻璃、彩绘玻璃、防火玻璃、中空玻璃等不可回收的玻璃垃圾,它们的“所属”各有差别。关于玻璃垃圾为什么要分颜色、分类别丢弃回收,指南都有详细的解释。
再以棕色的有机垃圾桶为例,指南规定,只有杂草灌木、直径不超过8厘米的树枝,未经调味烹煮的食物残渣,咖啡渣和茶叶才允许投入。指南称这是为了排除没有回收价值的厨余垃圾,并通过生物技术将有价值的有机垃圾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和营养土。这一说明对热爱环保和园艺的维也纳民众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在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维也纳市每年回收约2.5万吨废玻璃、1.5万吨废金属、5500吨废塑料、10万吨有机垃圾等。利用回收的有机垃圾,维也纳市可每年生产4万—5万吨A+级高质量有机肥,大都用于城市有机农业。
维也纳市政府也不断对垃圾分类管理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由于自动分拣技术的完善,塑料和金属由机器就能完成分类。去年9月开始,原本用于回收金属制品的蓝色桶被逐步淘汰,与回收塑料的黄色桶合二为一。此举既减轻了公众的分类负担,淘汰出来的垃圾桶也得以粉刷成别的颜色,增加其他种类垃圾桶的数量,进一步方便了居民。
在推广垃圾分类过程中,维也纳市政府着重通过详尽指南告知公众如何分类处理垃圾,解释分类原因,以及通过现有管理系统能取得怎样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红利。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