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环保

    人类该如何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

    近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发布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据估算,世界海洋底部可能有至少1400万吨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其重量可能是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塑料碎片的30多倍。深海就像一个“水槽”,汇聚着大量微塑料。

    塑料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白色污染也在持续增加,部分塑料垃圾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海洋,形成海洋微塑料,直接或间接地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危害。人类该如何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

    海洋微塑料分布广泛,危害颇多

    海洋微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一种特殊形态,通常是指粒径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颗粒,包括碎片、薄膜、纤维等。由于微塑料体积小,部分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对海洋生态环境有很大危害,因此也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

    海洋微塑料体积小,但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很强。例如,如果海洋环境中存在多氯联苯、双酚A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

    微塑料部分来源于塑料制品,本身释放着有毒有害物质,对海洋环境造成直接危害。同时微塑料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噬,在海洋生物体内蓄积,危害海洋生物安全,危害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更令人担忧的是,海洋微塑料不仅存在于海洋,而且有可能通过海洋食物链传递,最终进入人体。研究表明,部分金枪鱼、龙虾等海洋生物体内均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

    虽然目前尚未证实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存在哪些确切的危害,但值得警惕的是,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肠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微塑料存在形式多样,生成机制复杂

    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广受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认为,从海洋垃圾的角度来讲,塑料垃圾是海洋垃圾里面占比最大的,大概在80%左右。

    目前,微塑料根据来源可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海洋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环境中的微塑料肉眼难以看到,但这些不同来源的塑料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层层分解,由大变小,由小变微,几乎遍布全球。据有关专家表示,如果放任海洋塑料污染的问题持续下去,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总重量将超过鱼类总和,全球99%的海鸟都会误食塑料制品,“最终损害的是人类和海洋”。

    确保源头减量,加强全球共治

    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大国。2019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这一结果的取得既离不开我国政府长期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为了科学地应对微塑料污染,我国自2007年正式启动了海洋垃圾监测工作,并于2016年将海洋微塑料纳入监测范围,2017年首次将海洋微塑料监测范围扩大至大洋和极地领域。

    生态环境部针对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治理,采取了源头减量、替代使用、加强回收、开展治理等一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减少塑料垃圾,遏制微塑料的扩散,是人类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霍传林表示,海洋微塑料与海洋垃圾既要协同治理,又要作为全球的问题一起来解决。中国一直坚持同世界各国一道,深度参与全球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污染防治。未来,生态环境部将结合法律法规的修订,强化自身职责,共同推动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治理,共同守护碧海蓝天。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