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形势,中国如何彰显大国担当?交通运输行业怎样在时代浪潮中当好探路先行者?
9月4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供应链及商务服务专题—运输服务板块举行“碳中和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论坛”。论坛围绕“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下的交通运输绿色转型发展等问题开展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分享智慧、凝聚共识,锚定“双碳”目标探索实践路径。
同呼吸共命运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议题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在9月4日服贸会供应链及商务服务专题—运输服务板块“碳中和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表示。
“要深刻认识‘双碳’目标的历史重任。”周伟认为,一路飙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导致了世界各地气候异常现象和极端气候灾难的频发,“没有谁能在气候危机中独善其身。”
周伟介绍,当前全球碳排放的格局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已经实现碳排放总量减少的国家和碳排放量仍在持续增加的国家并存;二是全球碳排放量高度集中,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列前五位的国家(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共占据全球碳排放量的58.3%,而碳排放量列前十位的国家达到了全球碳排放量的67%,列前30位的国家的碳排放量就占了总全球碳排放总量的87%;三是我国约28%的全球碳排放量占比接近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四国总和,“正因为如此,中国‘双碳’目标的承诺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发布,该报告表示,在未来几十年中,人类社会和地球将经历更多的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还包括空气和水在内的普遍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气候移民甚至气候难民的不断涌现。”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亚太区总代表刘萌说。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周伟表示,要合理协调社会需求与“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以绿色发展方式来实现发展与可持续的有机统一,这是挑战所在。另外,我国在财税金融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在产业方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也必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载工具的升级带来广阔前景,能源、建筑、工业、林业、交通五大板块的投资也迎来时代机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5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前工业时代以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这一现象极有可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全球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未到达顶峰,减少碳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逐步成为全球共识。
挑战与机遇并存
交通运输吹响“冲锋号”
周伟介绍,根据初步研究,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总量中,公路运输占比近80%,水路运输、民航运输和铁路运输分别占比8%、8%和6%。公路交通运输的碳排放构成中,除了运输过程造成的排放以外,还有建设过程产生的排放,包括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材料的制备与运输施工等。
“交通运输行业是支撑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做好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和相关工作,事关国家气候战略的全局,事关交通强国建设发展的大局。”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海说。
方海介绍,为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部正在推进《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吹响向“双碳”目标进军的冲锋号。
“自2014年起,我们就参与了中国交通低碳发展战略研究,近期又参与了中国交通部门低碳排放战略与途径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碳达峰的目标和技术路径,2021年还专门列出了碳达峰碳减排的专项研究项目,共涵盖17个专项研究。”方海介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一直锚定“双碳”目标奋楫前行,在202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之际,由他组织编写的《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正式发布,为各方行动提供决策参考。
据悉,当前,交通运输行业水路运输领域积极响应、高效行动,在绿色港口与智慧港口建设、智能船舶建造、新能源动力运输等方面持续推进——
宁波市交通运输局与中国船级社浙江分社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宁波船检高质量发展,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强港、辐射全球航运枢纽建设,在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管理提升,规划研究编制、行业创新发展和智能、绿色新技术应用、“双碳”目标等方面开启全方位合作;
世界最大、亚洲首座海上换流站(上部模块)——三峡如东海上换流站在南通振华重装码头前沿水域开启江海转运“大腾挪”,为我国进入深海、远海风电开发领域提供建设的装备技术支持,项目整体投产后,年上网电量将达24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7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83万吨;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江南造船”)研发团队推出“零碳”型氨燃料液化二氧化碳运输船设计方案,进一步证明了江南造船在全系列液化气船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
由天津市交通运输委组织推动实施的天津市首个氢能运输示范应用场景—荣程众和自用氢能源项目落成启用,标志着天津市网络货运开启“氢时代”,大型工业企业运输结构调整再添新动能……
“‘双碳’目标将激发交通各要素的迭代升级,不断涌现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为交通带来转型与变革的重要动力。”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谢正光认为,北京作为首都,将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
谢正光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726.9公里,市郊铁路运营线路运营里程达364.7公里,持续优化地面公交线路1356条,实现了三环内24小时公交全覆盖;完成城六区次干路及以上3200公里的自行车步行系统治理工作,建成了全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十三五”末北京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3.1%。绿色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提升绿色出行体验,2019年,北京市发布了首个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整合了地铁、地面公交、步行、骑行、自驾、网约车等出行方式,为市民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是国际上首个超千万级用户的MaaS服务平台。
“从国内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交通运输装备的绿色升级,高效减排的运输组织网络以及交通科技,包括文化创新的不断加强以及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可以看到中国交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业内分析人士说。
凝聚强大合力
咬定目标贡献企业力量
“企业应当通过自身的经营和影响力成为地球的‘养料’。”刘萌表示,今年中国政府将承办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以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这为中国和各国企业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通力合作、采取行动的宝贵机会,“联合国全球区域组织也再次呼吁更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长期以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知识合作伙伴——波士顿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在可持续发展以及碳中和领域贡献着咨询力量。作为波士顿咨询大中华区能源咨询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课题的核心领导人,波士顿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苏日娜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碳中和企业战略数字化等课题。
苏日娜认为,在实现“双碳”的漫漫征程中,企业要科学制定目标,要实现盈利带来的能源消耗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企业所产生的能耗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运营优化、信息化管理以及更先进的设备和系统应用来实现。
在“碳中和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北京市绿色出行碳普惠首笔交易意向签约仪式同期举行。高德地图副总裁董振宁与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成共同签订了北京市绿色出行碳普惠首笔碳交易意向书。意向书的签订代表了全国首个全方式绿色出行碳普惠减排量交易的顺利达成,标志着绿色出行碳激励机制正式形成闭环,是交通出行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创新举措和重要尝试。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交通一直坚持低碳发展理念,交通行业碳排放已实现减量发展,但社会交通碳排放仍呈增长态势。为此,北京市于2019年11月发布国内首个MaaS平台,该平台依托高德地图App,为市民提供整合公交、地铁、骑行、步行、网约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全方式的智慧出行服务。
2020年9月,基于MaaS平台建立了“MaaS出行 绿动全城”碳普惠激励机制。MaaS平台依据《北京市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的要求,计算并汇集市民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出行产生的碳减排量,并通过碳交易将所得以多种形式返还至践行绿色出行的个人。
本次碳交易中,高德地图将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行动开展过程中积累的碳减排量向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售出,获得的收益将通过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等形式全额返还至践行绿色出行的市民。
高德地图总裁刘振飞表示:“绿色出行,始于足下。下一步高德地图将在北京市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以开放的理念不断深化交通信息共享,提升一体化支付的覆盖范围,推进共享单车聚合、停车信息透出等能力,进一步提高MaaS绿色出行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作为北京建工集团所属企业,着力构建从绿色产品研发应用到绿色生产再到绿色运输的全产业链绿色低碳体系。“我们既是绿色交通的参与者,也是绿色低碳的践行者。北京建工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不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常永春说。
本届服贸会上,青岛儒海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旗下“贻贝MarinSmart船海服务互联网平台”以其在船海服务领域的数字创新、模式创新摘得了“全球服务示范案例”奖项。该公司还与中国移动(青岛)5G物联网、瑞欧威尔(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Inmarsat国际海事卫星全球有限公司进行了重点项目签约。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拥抱更加绿色、安全、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成为与会嘉宾们的共同愿景和努力方向。
从论坛了解到,目前,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等国家多部委也正着力书写解题之策。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