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近1/4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交通,可持续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对全球的气候变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低碳。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10月16日,在主题为可持续交通与绿色发展的主题会议上,气候行动特别顾问和助理秘书长塞尔文·哈特表示,目前全球减排力度仍显不足,非常紧迫的需要去碳减碳,以在未来十年实现交通可持续性。
目前,全球各国正在行动起来,积极构建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绿色”朋友圈,构筑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经验”可为他国提供借鉴
10月16日,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表示,中国在可持续交通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证明可持续交通是可以实现的,中国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赵冲久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司导致的全球性环境危机,至关重要的是团结合作,关键是对可持续交通的落实行动。去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宣言。这充分彰显我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能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扎实推进,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明显很强。
未来,中国还将配合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落实碳强度降低的标准性的指标,强化目标导向作用;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协同增效,科学谋划全国的减碳降碳路径;研究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建立健全政策标准体系;持续推进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发展,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定制气候变化履约能力检查;坚持多边参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减排取得技术成果。
合力推动新型能源化应用
“可再生能源不能被忽视,应当将其作为可持续交通的衡量指标之一。”REN21项目经理及分析师汉娜·E·默多克表示,在交通行业中,95%都是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消耗中要增加可再生比例,而过去十年,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只增加了百分之一,未来要增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胡安·卡洛斯·撒拉扎表示,新冠疫情下,全球经济复苏有了绿色转型的路径,要促进电动和氢能的飞机技术发展,可再生生物燃料的生产,让公民、社会、政府共同参与,打造创新平台,切实推动减少碳排放。
乌珀塔尔气候、环境和能源研究院运输与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负责人奥利弗·拉认为,电动交通运输方案越来越重要,这有利于促进去碳转型。希望有更年多的能源节约型电动交通运输方式能够投入使用。“我们构建全球电动汽车的平台,得到欧盟的支持,同亚非拉美国家合作,和当地政府共同拿出电动运输解决方案,促进交通运输服务可持续发展,分享互联互通性,分享电动车的好处。”奥利弗·拉说。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执行主任德鲁·科贾克表示,无论电池、充电桩、氢气加气站,都需要政府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主导,也要相关方共同参与,要确保脆弱群体可以共享这些基础设施。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付刚峰表示,全球贸易近90%的运输任务是能源密集度最低的运输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绿色发展是海运业的重要使命,也是海运业自身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海运业应成为绿色发展的先行和关键力量。目前,中远海运集团正联合各方开展长江纯电动船舶示范项目,将实现运输全过程的零碳排放。
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可及性
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及持续性低碳交通合作委员会(SLOCAT)秘书长马鲁莎·卡达玛表示,交通运输行业已经是碳排放第二大来源,需要制定更精心的计划,推动交通运输行业降低碳排放。同时,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中受到最大影响,需要向他们提供技术、加强合作。
南太平洋大学,密克罗尼西亚可持续交通中心科学和技术顾问彼得·纳托尔认为,在可持续交通发展生态圈中,一些小的岛国很难获得关注,他们没有高效的公路和高铁系统,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项目协调高级主任丹尼尔·维奥莱特表示,交通行业去碳化十分必要,要实现联通和互动,促进全球交流合作。到2050年要确保实现脱碳目标,这需要更加韧性的交通体系,各国需要找到自己的路径和重点。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空气质量和机动车领域的主管领导罗布·德·容表示,在可持续交通发展中,发展中国家应当得到关注,中低收入国家不要被拉在后面,要为这些国家提供更多的支持,如技术转移、金融投资等。同时,应当增加区域平台,让个各国走在一起进行合作。
(新媒体责编:qiaoyidan)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