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环保

    我国水处理市场蓝海亟待开拓

    水是生命之源,洁净的水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水质污染问题正在逐渐恶化,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安全。黑臭水体不仅损害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扩大着水污染面积。据统计,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240平方米,属于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的1/4。我国人均淡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水资源污染严重。如何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是未来几年水处理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作为一片尚待开辟的“蓝海”,水处理市场前景非常乐观。相比于我国,国外的污水处理行业起步较早,自上世纪70年代起便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90年代时,发达工业国家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其中新加坡、新西兰以及一些北欧国家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了100%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率。但是,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能力也得了到快速提高,截至2016年9月底,全国设市城市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976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7亿立方米/日。 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实施的大背景下,全国重点区域及重点流域均对污水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污水处理厂提标增效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

    根据环保部披露2017年上半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进展情况中提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100个黑臭水体中,完成整治工程的有927个,占44.1%;重点城市681个黑臭水体中,完成整治工程的有348个,占51.1%;工业污染防治方面,造纸、钢铁、印染、制药、制革、氮肥六个行业已完成清洁化改造企业1762家,完成率达84.6%,广东、安徽、四川、山东、湖南、辽宁等6个省未完成企业相对较多。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1968家已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1746家已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完成率分别达到80.6%、71.5%,云南、甘肃、新疆、青海等4个省(区)完成率低于50%。;城镇生活污染防治方面,全国新(改、扩)建污水处理设施809个,173个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新建污水管网17万公里,新建再生水处理能力300万吨/日。

    我国现有自来水厂4000多家,污水处理厂3500多座,随着污水处理设施的逐步完善,我国污水处理率目前已升至高位。根据住建部近两年的数据看,2015年底我国共有194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1.41亿立斱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1.9%。截至2016年末,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3.4%,县城污水处理率也达到了87.4%。

    “十三五”期间,将投入1427亿元用于改造老旧污水管网2.8万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网2.9万公里、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模4220万立方米/日,全面提升设施的运行效率。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规模5022万立方米/日。其中,设市城市2856万立方米/日,县城1071万立方米/日,建制镇1095万立方米/日,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790亿元,投资达到1500余亿元,总体投资近2000亿元。

    污水资源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尤其是北方地区缺水状况的重要途径。除了污水处理外,再生水资源的处理和利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我水资源缺乏问题的日益暴露,我国一方面加强水源的保护及污水的处理,另一方面也开始加重了对再生水利用的重视,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启动再生水利用规划。我国目前再生水处理率不到污水处理率的20%,利用率不到10%,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70%。据统计,我国水处理行业2017年的市场规模或将以2800亿元完美收官,未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率水平将大幅提升,大大拉动生活污水处理市场需求,自2017年至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43.25%这一速率上,到2020年底,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和县城再生水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根据“水十条”中提出的再生水利用率目标: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达到30%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20%,其他城市和县城力争达到15%。

    当然,在再生水利用推广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再生水利用发展的节奏息息相关。再生水回用需要建立完备的废水收集系统、处理系统和再生水供水系统,其投入是相当大的,随着再生水利用的推广,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和处理技术、设备将面临很大的发展市场,中水循环系统,超滤器、臭氧器、加氯器等设备市场将进一步扩大,膜技术、膜设备的应用,比如电渗析、反渗透膜及相关机械装置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水资源再利用方面尚存广阔的蓝海。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