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植树节,造林人倍儿忙。豫东民权县的黄河故道上,微风暖了,绿意重了,一拨拨干部群众挥着铁锹、扛着树苗忙碌了起来。刺槐、杨树、旱柳、泡桐……横看成行,纵观成列,扎根在黄沙。
清朝末年,黄河改道,曾给这里带来无尽的风沙灾难。经过三代人68年的坚守,商丘市民权林场人筑起了一道6.9万亩的“绿色长城”。在艰难困苦下,这群人不仅留下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平原林海,更淬炼出一种令人敬佩的精神气质,滋养着广袤的豫东大地。
从茫茫沙丘到郁郁林海
阳春三月,柳吐新绿。穿行在民权林场申甘林带,两旁的树林错落有致,一眼望不到边际,时而会遇上要两三个人才能合围的大树。如今的黄河故道,与平原无异,已看不到沙丘。只有在水泥路肩上,车轮碾出的流动黄沙,还可以想象过去的荒凉。
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在豫东平原上留下了连绵的沙丘群。当地民谚说:“村里村外堆满沙,大风一场不见家,庄稼一年种几茬,十年九年被沙压”。曾任民权林场场长、现今84岁的康心玉回忆,当年一到春季,大黄风吹得白天看不到太阳,种的麦子连根都会吹出来,周边的村庄和农田不断被蚕食,群众生活很苦。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治沙治荒。商丘市民权林场始建于1950年,其前身为“豫东沙荒管理处”。民权林场人艰苦努力半个多世纪,昔日茫茫沙丘变成如今的平原林海,黄河故道的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民权林场场长王伟介绍,民权林场目前经营面积达6.9万亩,林木蓄积总量18.7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被国内外林学专家誉为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其中,3.5万亩划定为国家储备林,主要储备刺槐、杨树、榆树、苦楝、椿树等乡土树种和大径级木材树种。
像刺槐一样扎根黄河故道
在民权林场申甘林带核心林区,刺槐林面积达1万多亩,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面积刺槐纯林,其中30年以上树龄的刺槐林占半数以上。刺槐是民权林场的当家树种,因为它抗干旱、耐瘠薄,易于成活。记者问民权林场人,栽下的哪种树最像自己?他们一致回答:刺槐。
耐苦克难,生生不息,绿化山河,造福一方——这是刺槐树的品质,也是民权林场人的精神气质。
“在外种树不能每天都回去,在黄沙里挖一个地窨子,铺上麦秸,搭个庵子就能睡,吃的是红薯干馍,菜是盐水煮萝卜。”80岁的林场退休职工佟超然毕业于北京林学院,1962年底来到民权林场。他回忆说,那个时候造林,干在沙窝,睡在沙窝,吃在沙窝,虽然条件苦,但干劲很大。
民权林场副场长翟鲁民说,先生产、后生活,为了造林,民权林场曾多次借用职工的工资。曾有一段时间县里的企业待遇好,很多职工忍住诱惑坚持不走,才保住了这么好一片林海。
林场最早栽下的第一批刺槐已经更新,当前留存下来的是二代、三代甚至四代槐。造林人亦是代代接力,83岁的翟际法1962年来到林场,他33岁的孙子翟文杰如今也已在林场工作10多年。像刺槐一样,造林人一代接着一代干,扎根于黄河故道的黄沙中,傲然挺立,守护着一方水土。
生态之路越走越宽
随着黄河故道生态环境的改变,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已经形成。目前民权林场内有各类植物达100多种,如杜仲、何首乌、香附、地黄、野枸杞、泽漆麻等具有较高药用价值。林内陆生动物180多种,野兔、松鼠、黄鼠鼬等小型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百灵、画眉、喜鹊、斑鸠等随处可见,重点保护动物有16种。
据河南省林科院一位研究员估算,林场森林植被和林地土壤总固碳量为2.25万吨,总价值2250万元;每年保护农田120万亩,可增收3600万元;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价值达9600万元……民权林场生态服务价值每年可达6.96亿元。
2015年底,民权林场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设立了面积达2877公顷的“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生态公园”。公园内四季皆景,尤其是每年5月,槐花盛开之际,花香四溢,放蜂人、观花人往来如织,煞是热闹。
“近年来,民权林场坚持生态建设为中心,把以生产木材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为主,把以利用森林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王伟说,利用国家生态公园的这个平台,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把林场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度假、科普于一体的国家森林公园,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服务。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