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环保

    垃圾处理释放不竭动力 行业手握两大法宝

    通过垃圾分类,不同领域的垃圾再次各补所需,真正回归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循环的资源化道路;通过垃圾焚烧,垃圾实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垃圾分类与垃圾焚烧渐渐让我们找到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共处的平衡点。

    要发展就需要有资源基础,而消耗资源制造新的所需品就要产生垃圾,产生垃圾也意味着我们生存的环境会因容纳和承载更多的物质变得更为拥挤。如何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正是人们苦苦探索的发展之路。

    遵循物质守恒定律,垃圾作为物质的一种,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都将以另一种形态存在于环境之中。不过,当它的增长与消失能够替代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与消失,那么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就寻求到了通向另一种平衡的可行之法。

    相比与其他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垃圾是地球上永不枯竭并持续增长的资源。同时,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又恰恰是它变身为可用资源的路径。通向这一路径,有两大方法——垃圾分类与垃圾焚烧。

    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因为垃圾分类是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基础和前提。

    经过合理的垃圾分类,餐厨垃圾跟生活垃圾分开了,餐厨垃圾用于饲料化处理、制作沼气、生产生物柴油等等;电子垃圾和废纸分开了,电子垃圾走向拆解、分拣、提取的资源化之路,废纸成为造纸原料……科学分类后,不同领域的垃圾再次各补所需,真正回归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循环的资源化道路。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经过垃圾分类,不但能够提高后续焚烧处理的效率,还能大大降低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对于呈几何式增长的城市垃圾来说,垃圾焚烧已成最为有效的处理方式。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配套设施。目前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正越来越成熟,为更好地推动行业进步与升级,蓝色焚烧、清洁焚烧等技术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当堆摞在城市角落的垃圾点亮城市的每一站灯光,令人困扰的废弃物也将成为温暖这个城市的一种力量。所以说,焚烧发电是必不可少的,并且,重点是做好前端的分类工作,且需要他们两者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垃圾的价值最大化。这对于城市品位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都有着重要作用。

    实际上,早在2000年前后,我国就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8个城市确定为“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每个城市都在因地制宜地展开不同的垃圾分类措施。

    虽然在政策的引导和舆论的宣传下,许多民众的垃圾分类与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可能很少有人会真正去思考“我今天产生了多少垃圾”“我今天扔掉垃圾的时候都分类了吗”这些问题,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对于扔掉垃圾已成惯性。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确定北京、天津、上海等46个城市作为重点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同时提出,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垃圾分类是一整套生态系统,它包括先进的处理技术、坚持不懈的宣传工作、健全高效的人员队伍、充足的资金投入、完善的配套管理办法等等。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还是要把垃圾分类的大众价值观和责任感传递给每一个人,从这一点来说,宣传教育至关重要。当然,还要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垃圾分类处置收费制度等途径,帮助垃圾回到自己原属的位置。同时,垃圾焚烧技术逐步实现“工艺技术水平极致化、建设运营标准极致化、环保控制指标极致化”,我们才能收获社会效益最化。

    当垃圾分类与垃圾焚烧完美结合,我们将真正掌握垃圾处理的两大法宝,真正把垃圾这一地球上永不枯竭并持续增长的资源化为发展的不竭动力,真正突破资源、经济、环境所编制的困局。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