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环保

    应付式监管、掩盖式治理 样子做足,环保就能过关?

    当前,一些地方在环保监管、治理中出现形式主义倾向:不管环保举措能否持续,是否矫枉过正,先行“一刀切”,以求应付;不管企业实际生产、排污情况,只要设备先进,名目炫酷,环保就能过关;一些地方政府把治污项目打扮成景观项目甚至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样子好看了,污染却还在继续。

    “一关了之”“先关再说”念歪环保经

    “有段时间,城区里找不到一家能做喷漆的商家,展板最终迟了好几天才上墙。”东部某市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地为应对环境治理检查,提前将给广告公司做喷漆的商家全部关停,他所在单位需要文化展板,竟一时找不到喷漆工人,展览被迫推迟。

    “关掉这些商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名工作人员认为,没有进一步的环保举措,而需求又摆在那里,一时关了,后面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不少基层环保工作人员反映,越到乡镇、街道层面,应付上面的压力就越大,面对各类环保指标和分解的任务,具体工作中往往采用“先关再说”的办法。

    “一刀切”式监管也成为一些亟待升级的传统产业的困扰。在环保压力下,太湖流域多地“闻印染色变”,许多印染厂家技术升级步伐被阻滞,甚至被迫关停整治,一些已经完成设备升级换代、符合环保标准的领先企业亦不例外。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半月谈记者,某企业不惜重金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希望能得到相关主管部门支持,相关政策却给印染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划了一道红线,无法逾越,钱打了水漂。

    “对付”过关,“面子治污”难平民愤

    目前,中央环保督察已经实现对全国31个省份全覆盖。猛烈环保督察风暴之下,一些地方的环保工作却仍失之于“宽、松、软”,环保治理被企业“轻松对付”,甚至为了遮丑,异化为“面子工程”。

    半月谈记者发现,有的污染企业通过“精包装”变身为高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节能科技企业等,打着新材料、新科技的名号在一些地方堂而皇之存在。江苏某环保局工作人员反映,某家污染企业引进节能设备后,标榜成功转型,实际上节能设备成“盆景”,只有应付上面检查时,才开起来转几下。

    中部地区一城市为治理城市河流污染,花了不少钱,但重点没有放在水体治理中的截污、清淤、雨污分离、污水厂改扩建等方面,而是放在如何遮掩排污口,建设风光带。

    半月谈记者在当地河边看到花花草草,风景不错。但当地居民介绍,虽然周边的房价跟着景观建设上去一些,但河里水质依然臭气熏天,老百姓依旧不满意,投诉的非常多。所谓的“治理项目”对治理污染甚至起了反作用,由于大搞形象工程,污水口都被隐藏了,出了问题很难找到根源所在。

    “大量的钱已经投了,却没有达到治理效果。政府只好采取从其他河流引水冲淡污染的方式来应付愤慨的民意。”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

    业界人士透露,原来普遍认为做环保“费力不讨好”,现在动辄上亿的治污资金,但一些地方没有真正从“治污”这个“初心”出发,而是谋求把治污工程包装成房地产项目、产业项目。

    精准环保,诊治环保形式主义

    乱监管、软监管、瞎治理,都是环保形式主义的变种,须重拳治理。

    “‘一刀切’式的‘闭眼执政’是一种形式主义。”江苏荆澜德律师事务所倪瑞春说,根本原因在于相关部门的消极应付和疏于担当。“但凡面临执政风险和管理挑战的行为,一概绕道而行,甚至关门了事,久而久之,会挫伤企业的环保积极性。”

    企业“洗绿”行为在一些地方被轻轻放过,折射出一种扭曲的政绩观。个别领导干部一边嘴上反对形式主义、一边却以更严重的形式主义糊弄应付。有业内人士坦言,某些地方政府部门甚至与“排放大户”达成默契,只要把样子做足,对付了上级检查,你照排你的污染,我照长我的GDP。

    针对环保形式主义,一些企业负责人建议,政府在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时候应加强甄别,支持真正有需要的企业、防止“挂羊头卖狗肉”。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表示,环保治理与经济发展应相得益彰,对过去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应进行广泛的产业发展调研,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退出时间表”,堵疏结合、精准监管,防止为省事而强行“一刀切”。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建华表示,一些地方政府“瞎治理”往往是污染根子没有解决,环境的肌体健康没有恢复,倒忙着涂脂抹粉售卖出去,反映的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发展理念、扭曲的政绩观,亟待纠正。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