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环保

    物理环境变化显著 太湖治理难度加大

    美丽的太湖受访者供图

    日前,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运林研究员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发布消息称,他们新近对1992年至2016年间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研究后发现:25年里,太湖湖泊物理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气温、水温和水位显著上升,而风速和透明度则显著下降。这对未来太湖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太湖物理环境?这次研究有什么样重要发现?这次发现对太湖环境治理的思路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9月18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张运林研究员。

    太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退化

    “湖泊的物理过程包括风浪、波浪湖流等水动力过程,光照温度等光热过程,湖泊水位容量等水文过程以及声学过程等。本次研究提到的物理环境主要包括湖泊水温、水位、风速、透明度4个物理环境指标,其对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演化会产生显著影响。”张运林说。

    张运林告诉记者,他们团队基于1992年以来的25年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发现,在过去的25年里,太湖水温和水位分别增加了0.93摄氏度和0.38米,风速和透明度则显著下降,其中平均风速和草型湖区透明度分别下降了0.68米/秒和0.4米,这些变化昭示了太湖湖泊物理环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而这些变化促进藻型生态系统的扩张(蓝藻水华暴发)和草型生态系统的退化。

    具体表现为:由于藻华容易在高温和低风下形成,气温上升和风速降低了易发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蓝藻水华生长、漂浮和聚集的藻型生境进一步形成和强化。相反,由于沉水植物分布和生物量主要受制于水下光照,其一般生长在水深较浅、透明度较高的水域,太湖水位的上升(意味着水深增加)以及透明度的下降,致使湖泊底部可利用光显著降低,不利于水生植被特别是生活在湖泊底部的沉水植被获取足够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因此,上述物理环境的长期变化也致使太湖东南部湖湾湖泊生境逐步由草型生境向藻型生境转化,驱动湖泊生态系统从“清水草型”向“浊水藻型”生态系统演替,太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退化。

    用科学手段让太湖水生植物自然恢复

    记者从相关资料了解到,太湖,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太湖面积242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400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流域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历来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工农业生产发达、国民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流域工业与经济持续保持超常发展。但太湖污染问题也是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

    2007年,太湖水污染事件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了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10多年来,在认真调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基础上,各级政府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有效措施。应该说,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然而,张运林等组成的科研团队最新研究发现,太湖物理环境所发生的显著变化,促进了蓝藻生长和漂浮堆积,部分抵消了太湖流域过去10年控源截污引起的营养盐削减对蓝藻水华的控制作用。

    用张运林的话来说:“这也意味着,未来太湖治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流域上控源截污需要更加严格标准并坚持更长时间,才能在湖泊蓝藻水华控制上产生显著效应。”

    针对太湖湖泊物理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张运林认为,对于太湖东南部湖区(贡湖湾、胥口湾、光福湾、东太湖等)草型生态系统的恢复,除了控源截污和营养盐控制外,既需要通过消浪措施减少风浪扰动进而提高透明度,又需要合理控制太湖冬春季水位,在春季水生植被生长的关键时期,通过人为的手段降低水位,以改善水生植被萌发的水下光环境,保护和促进太湖水生植物自然恢复。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