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湖成了居民休憩的生态公园。
工人在后湖清淤。
俯瞰后湖。
核心阅读
三年前,这里是居民经过都要捂着鼻子快跑的臭水池。历经三年治理,现在这里成了大家锻炼都愿意去的风景秀美之地。一湖碧波荡漾,树木郁郁葱葱,鱼儿水中嬉戏。生态修复、有机改造、产业培育,综合整治之后的长沙后湖迎来了山青水绿的新发展。
岳麓山下,湘江之滨,一片近600亩的水域环绕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被称作后湖。漫步其间,湖面碧波荡漾,岳麓山秀丽,自得山水之乐。
时间拨回三年前,这里还是长沙市湘江以西最大的城中村,后湖还是一个被垃圾填埋、逐年缩小的“臭水死湖”。
三年来,历经生态修复、有机改造、产业培育,综合整治之后的后湖翻开了新篇。
斩断污染源,臭水变碧波
“违建遍地,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向外人介绍过去的后湖,长沙岳麓区后湖片区综合整治征拆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谢德良脱口而出的是这几个词。
傍依三所高校,后湖片区成为大学城里的城中村。高校学生公寓和居民区的生活污水直排后湖,湖水一点点发臭;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直接倾倒湖里,水域一年年缩小。“后湖简直成了垃圾收集站,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劣Ⅴ类水平。”谢德良说。
2015年,一场生态攻坚战打响。首先,向违章建筑宣战。为了全面斩断污染源,岳麓区铁腕拆除后湖周边违章建筑60余万平方米。食品加工厂、废品回收站等600多家企业、门店随之关停。
水环境是重中之重,“长治久清”成为整治目标。“由于淤泥过深,传统的清淤设备进场施工难度大。”工程负责人介绍,直至去年底总共清理外运了60余万立方米淤泥,才彻底根除后湖长年累月淤积的污染物。同时,后湖周围建起截污管道,将周边污水全面截流至岳麓污水处理厂。
如何力保一湖活水?整治工程一方面在后湖内部铺设循环管道,加速流动循环,另一方面将附近靳江的河水引入后湖,确保枯水季节的水位和水质。今年6月,后湖完成全面注水,一湖碧水呈现在人们眼前。
今年58岁的刘国安生在后湖,长在后湖,见证了后湖的变化,“以前湖水臭,路过都要捂着鼻子快速跑,现在都来湖边锻炼。”
一湖碧波荡漾,树木郁郁葱葱,鱼儿在水中嬉戏,后湖成为居民的休闲好去处。水质动态监测显示,如今后湖水质保持在地表Ⅳ类水以内。
实施有机改造,百姓乐享生态红利
一个废弃的农贸市场,如今已被改造成为脚手架艺术馆。除了屋顶因破烂重建之外,农贸市场原来的整体结构几乎全部保留。设计师说,在保留建筑物原格局基础上加以有机改造,留住生活风,才能有味道。
不搞大拆大建,保持现有村落基础,保留原有建筑,有机改造是后湖整治的特色。在后湖新村,村民原来的自住房全部保留,经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改造,340亩基础设施、348栋民居外墙焕然一新,人文艺术气息凸显。记者了解到,岳麓区城投公司统一将民居打包回租,被市场广泛看好。
步入被誉为“大师岛”的区域,数栋红砖建筑古朴而清新。据介绍,3年来,不少省内外艺术家陆续寻到这里开办工作室。湖南省美协主席朱训德早早“入驻”,他说:“这里会走出湖南最优秀的画家、最优秀的设计家。”截至目前,后湖国际艺术园已经入驻100余位艺术家和设计师。
村民李友文将房子出租,签订了20年的租房协议,仅2年时间,就收到租金30余万元。而且,租金每年还会递增。据统计,仅民居租赁一项,平均每月就能给每户居民带来1万元以上的固定收入。
后湖整治带给百姓的,不止看得见的真金白银。截至目前,后湖项目在民生投入上已超10亿元。后湖在变,当地居民的幸福感也不断升级。
迎来新发展,艺术园区正兴起
一方想做建筑项目的设计建造,一方想做酒店投资运营,两者“联姻”,一拍即合。
在后湖园区的一次入驻企业交流会上,两个企业相互交流之后,当即达成共识。两个月前,一家双方合作开设的公司在后湖正式成立,面向共享酒店、农庄等旅游产品项目的建设、投资和运营。
两家企业负责人都直言,在后湖找到了产业链,找到了抱团发展的机会。
“改造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后湖的产业定位于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致力于成为长沙市中心城区宜居宜业的生态治理示范区,集原创艺术创作交易、湖湘文化展示、艺术休闲娱乐、传统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无边界艺术园区。
眼下,一批建筑设计类企业相继入驻,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入驻,湖南设计师协会成立,一批设计名家和专家慕名而来,园区“艺术改变设计,设计带动艺术”的集聚效应正在显现。
背靠大学城超10万大学生,更全面的产业链正在构建。后湖东侧,一个以科技创新产业为主,以人才孵化产业及配套服务产业为辅的产业园已经开工,将为大学城“产学研”转化提供空间和载体。
目前,后湖片区打造的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小镇、湖南大学设计小镇、科创梦想小镇全面启动招商。“后湖片区位于‘湖南湘江新区、两型试验区、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级战略平台的核心区,主要围绕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科技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打造。”后湖片区产业招商部负责人说。
一个城中村在消失,一个长沙文化创意最具活力的无边界艺术园区正加速崛起。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