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不断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强化顶层设计,节水工作成绩斐然,给市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城市变迁以水定城
历史上的北京就缺水。北京建城3000年,建都860余年,城市选址、建设、发展都由水源决定,与水密不可分。除温榆河外,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和拒马河水系均发源于河北省北部和山西省北部山区。
城市的变迁从来都是以水为核心。从北京最早的城市--军事重镇蓟城依莲花池建立,《水经注》记载,水域面积有150公顷,是今天莲花池公园的10倍。金朝北方政权金中都,依靠的仍然是莲花池,随着都城发展开凿了高粱西河,将高粱水引入中都城的护城河,打通海淀台地引玉泉山一带流水进入高梁河。元朝元大都是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城市建设依靠高梁河,东流经什刹海、北海、中海,从金中都城东十里向东南流注入永定河,中轴线依水而定。明清基本沿用元大都的格局。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对水资源需求日益增加,无一不是在寻找水源的过程。
420万、2170.7万,这是北京1949年和2017年统计的全市常住人口的数字。另一方面,近50年北京平原地区年降水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每10年31毫米。
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郭金龙2014年提出,“北京水安全问题的症结是人口无序过快增长,深层次原因是功能过度集聚。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担当精神,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推动首都人口和功能疏解,坚定不移地推动‘城市病’治理向纵深发展,绝不把难题留给后人。”
以水定城。随着城市定位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特别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清退了一般性制造业和污染企业,用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北京的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调整为服务业主导,2017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4:19.0:80.6,较1978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6.7,农业灌溉用水逐年减少,产业结构正朝着以较低用水消耗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方向转化。
节水是北京发展的头等大事
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年降水量和地表径流量逐渐减少,北京成为了全国特大型缺水城市。2014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0。
节水,无疑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唯一选择。
翻开北京节水大事记,可以看出,历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真抓实干,高度重视节水工作。
1981年,国务院决定,密云水库从1982年起不再为下游省市供水,并要求北京市大力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市政府决定成立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要职责制定有关节水法规、规章及关政策,对全市计划用水户用水情况全面管理监督,在做好节水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重点抓市区生活节水和工业节水。
1986年,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第一次节水执法检查,此后形成惯例,每年执法36000户次,逐步做到对用水单位全年执法检查全覆盖。
1991年9月14日,市人大通过了《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共5章39条,是全国第一部关于节约用水的地方性法规。
2001年11月,发布了《北京市主要行业用水定额》,用水定额覆盖了全市90%以上的行业。
2005年5月1日颁布《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2012年7月1日修订后的《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发布。
2016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了《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从建机制、强立法、重制度、抓队伍,纵观北京节水大事记,每一步都铿锵有力,以抓铁有痕的劲头强力推进。
今天的古都北京,虽然南水北调江水进京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的缺水现状,但水资源供需矛盾仍是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北京市的节水战役仍在继续。
强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规划是纲。近年来,北京市秉承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的“三要水”理念,坚持把“把再生水用起来,把地下水管起来,把雨洪水蓄起来”,2016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确定了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的职责任务。
意见明确目标,“到2020年,节水法规、标准和政策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健全,节水型区创建工作全面完成,社会节水意识显著提高,用水总量控制更加严格,用水效率大幅提升,主要节水指标全国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北京市及各区都相继编制完成《“十三五”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并在全国率先启动节水型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了“七进”活动,大力进行节水宣传,全市累计创建节水型单位和社区(村庄)1.8万余个。2017年西城、东城、平谷区,2018年通州、朝阳、密云、房山等7个区陆续通过节水型区创建验收。
加强精细管理,是节水工作的要领。北京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推进用水管理向基层延伸做实,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区并加强考核,实行乡镇(街道)用水量“月统计、季报告”,着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行水影响评价审查制度,积极推进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大力推进再生水利用,年利用量达到10.5亿立方米。深入实施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2年的0.69提高到2017年的0.73。年均节水超过1亿立方米。
据了解,北京进一步加大计划用水管理力度,2017年已纳入计划管理户数近36000户,较2016年计划用水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目前,北京市计划用水管理的对象包括工业、农业、公共生活、城市河湖用水,以及区域居民家庭指导性用水。
作为非常规水源,雨洪水利用成为支撑北京发展的有效措施。柳荫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在中水站建成之前,柳荫公园曾经每年都需要购买17万吨京城河湖水系清洁水用于湖水补充,费用约为10余万元。经市政雨污合流排水管线,几经周折行进4公里后,汇入公园时水体已经受到污染。中水站建成至今12年来,出水总量近75万立方米,极大减少了外水补充,为打造优美的游园环境、带动和促进柳荫公园节水型单位建设奠定了基础。”
创建节水型校园,是节水创建工作的重中之中。多年来,一批节水典型高校脱颖而出,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从管理、技术、教育着手,建设了用水监控管理平台,推广公共浴室和开水房智能卡,自建中水处理和雨水收集利用工程,新校区全方位引入节水理念,单位学生年用水量远低于北京市地方标准大专院校取水定额值(55.2立方米/人?年)。
节水执法,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敢于亮剑,仅2018年就出动节水执法人员1830余人次,执法检查各类市级用水单位915户次,约谈32家计划用水单位,处罚5.7万元。
坚持“节水即治污”理念,北京连续实施两个“三年治污方案”,全市污水处理率由2012年的83%提高到2017年的92%。全市排查出的141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全部开工,国家考核的建成区57条段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面完成。通州区上游16条河流治理、北运河和潮白河2个生态带建设以及城市副中心6个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清河、凉水河、萧太后河、玉带河等一批河流初步实现水清岸绿,城乡水环境不断改善。
节水工作成效斐然
纵观几十年北京节水工作,无论是强有力的节水措施“硬件”,还是每一位首都市民的节水意识“软件”,成效斐然,节水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002年,北京市通过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被命名为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
海淀区、大兴区、怀柔区分别于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列为全国第二、三、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
2017年北京市在国务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北京全面实现了生活用水控制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目标。
数据显示,从1988年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410.2亿元到28000.4亿元,增长了7倍;供水总量从42.4亿立方米减少到39.5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从1034.4立方米/万元大幅度减少到14.1立方米/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740.9立方米/万元减到8.2立方米/万元。
可喜的数据的背后,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全体节水工作人员的艰辛付出。
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文明古都,一座水资源严重紧缺的超大型城市,节水,让北京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中走的更加自信与从容。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