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0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最近,青海省出台了食品生产经营领域“红黑名单”管理制度,促进相关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食品“红黑榜”是干什么的?对农业生产来说,会发挥什么作用?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认为:
张子雨:卖农产品是一门大学问。为啥这么说呢?同样的农产品,买的时候得看品种,看产地,看今年的天气怎么样,而究竟味道怎么样,最终还得吃到嘴里才知道。
之所以卖农产品每回都得精挑细选,还是因为农产品生产标准不明确。那有没有让咱们省心的办法呢?其实是有的。大家平时都应该见过,在很多行业,都会有各种的榜单,上榜的优质产品,自然是大家的首选。而现在这种办法,也成了管理部门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
这几天,青海就出台了食品生产经营领域“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对于严守规定,品质优良的企业,要建立红名单,进了这份名单就可以享受各种奖励措施;对那些受到处罚的失信企业,也会有黑名单,进了黑名单之后,在规定期间内就不能再从事食品相关的生产。
这两张名单,肯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不仅是青海,山东、安徽、四川、湖北等省,都有类似的地方性管理方式。各个地方的具体执行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奖勤罚懒的原则是一样的。
从表面上看,红黑名单只是管理部门的一种管理方式,但这背后,则是农业生产的变化。
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农产品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加工环节。农产品标准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比较模糊的。但是随着消费的升级,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农产品加工之后的品质和口感,都成了消费者们挑选和考虑的因素。粗放的生产方式,也必然向精细化、标准化迈进。红黑榜单的设立,实际上就是一种产业引导方式。鼓励标准明晰,质量优异的农产品上红榜,出好名,帮助消费者区分不同档次的农产品。
红黑榜这种做法是从消费端来引导市场,而这种引导最终也必然影响到供给侧。如果红黑榜能够长期准确地反映出市场的需求,那么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自然也就知道了自己应该遵循啥样的标准。
如果能够各环节联动,红黑榜单的作用是很大的。不过,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但是最终决定农产品发展的还是市场导向。所以,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讲,红黑榜单的机制一定要长期执行,执行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让榜单真正能够反映出市场的走向。对于各位农民来说,榜单是一种导向,最终的目的,还是得落在精细化种植层面。有了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农产品质量就能够稳步发展,这个时候,就不再是红黑榜单的跟跑者,而是会成为市场的开拓者。这样,红黑榜单才算是达到了最终的目标。
正所谓:
农业产品行不行,红黑榜单看得清。奖勤罚懒来引导,精细生产是目标。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