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房子、卖保险、办贷款……许多人被此类电话骚扰得不胜其烦。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推进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加强通信渠道管控,提升技术防范能力,全面遏制骚扰电话蔓延。
业内人士表示,该方案是继今年7月推出《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后的进一步细化落实。方案明确各方责任,限定完成时间,彰显出加大整治的决心。
“谁接入谁负责” 严格管理通信资源
在大众眼里,语音专线、“95”“96”“400”等号段带有“官方”属性,所以接通率较个人电话更高。为此,这些号码成为小额贷款、卖房中介、保险推销等骚扰电话的温床。
“一些网络电话会改号伪装成前述号段的号码,有的呼叫中心企业可能存在经营不规范,也不排除个别增值服务商将号段的部分资源转给其他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在原号码后加后缀数字,获得可用的临时号码。”中国电信安徽省分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分析说。
正因如此,“加强业务管理,强化用户约束”,对于从源头防范各类通信资源被用于电话扰民,至关重要。
方案明确要求各基础电信企业按照“谁接入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核查清理语音专线、“95”“96”“400”号码等资源使用情况,重点清查金融保险、地产中介、零售推销等行业及呼叫中心企业的专线和码号使用情况,建立这些号码资源的台账,严格审查新用户资质,加强电话用户合同约束。
根据各地通信管理局、运营商的反馈,相关工作正持续推进。安徽省通信管理局对该省通信行业开展语音专线、经营类呼叫中心等电信重点业务的清理整顿工作,督促企业处理涉嫌拨打骚扰电话的合肥691号段,并溯源分析来自省外的95号码,监管约谈相关使用主体。
中国移动福建分公司将严格语音线路和“95”等码号资源的用户资质审查,全面梳理使用主体、接入位置、允许传送的主叫号码等信息。
鉴权溯源监测拦截 提升技术防范能力
修改号码、虚假主叫……骚扰电话形态多样,隐蔽性强,对防范技术有较高要求。对此,方案将提升技术防范能力列为综合整治骚扰电话的六大任务之一,要求各方强化主叫号码鉴权和溯源能力,提升骚扰电话监测和拦截能力,加强骚扰电话风险提示能力。
近年来,各运营商在提升技术防范能力方面持续发力。据介绍,运营商建立的安全防控体系,包含终端风险提示、接入鉴权控制、网络行为发现、系统分析防控,可针对国际、网间、中继来话实现接入鉴权控制,关闭语音专线主叫隐藏功能,拦截境外不良号码;能识别并自动处理一些“呼死你”“超短骚扰”“恶意群呼”等异常话务;还可通过闪信、短信向用户发送疑似不良号码的安全提醒。
“骚扰电话的隐蔽性越来越强,借助互联网平台甚至可以随意改号,这给骚扰电话溯源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提升技术防范能力仍需各方共同努力。
根据方案,各通信管理局要做好骚扰电话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升骚扰电话监测发现能力,强化对录音类骚扰电话和已发现骚扰电话的拦截能力;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要加快制定移动智能终端防骚扰技术要求、骚扰标记分类等骚扰电话治理相关标准,规范标记行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要建立高危号码标记、核查、处理、更新更正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开标记信息,在2019年12月底前初步建成全国防骚扰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有案必查,查实必罚” 健全举报追责机制
方案提出建立健全骚扰电话管控机制,具体包括畅通骚扰电话投诉举报渠道,完善骚扰电话举报处置机制,加强骚扰电话问题责任追究,强化信用管理,建立部门沟通协作机制等。在追责方面,要求各通信管理局“有案必查,查实必罚”,对骚扰电话举报投诉、违法违规问题、媒体曝光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追根溯源,严肃处理问题严重的主要负责人和具体责任人。
据悉,工信部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和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统一受理骚扰电话举报,并实时将相关举报情况通报各通信管理局、基础电信企业和移动转售企业。
中国电信建立了对12321等用户投诉信息的快速处理机制,关停违法违规、以及政府部门要求关停的号码。中国电信安徽省分公司还召集部分在该省开展业务的大中型呼叫中心企业,商定用户投诉闭环处理流程:用户如认为呼叫中心电话对其形成骚扰并向10000号投诉,该公司受理后将用户号码发送至呼叫中心,由呼叫中心对该用户号码进行屏蔽保护。
不过,营销类骚扰电话的认定和处置仍有不少困难。业内人士表示,法律法规对发送商业性短信已有明确禁令,但对电话营销到什么程度才算骚扰,尚无客观评判标准,由于目前对骚扰电话的定义和处理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电话营销扰民目前是处于合法和违法间的“灰色地带”,核查取证周期长、认定难较普遍。
业内人士建议,用户最好保留好骚扰电话的录音等证据,在投诉举报时积极提供,有助于加快处理周期。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还表示,骚扰电话整治需要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共同落实相关方案,尤其在整治营销类骚扰电话时,要推动证券、保险、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强化主体责任,自觉规范外呼行为,从源头上减少扰民。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