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紧紧围绕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列入全国“信用交通省”创建试点省份为契机,把加强交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完善行业治理体系、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明确创建目标,突出重点任务,强化保障措施,统筹推进了制度标准制定、信息平台应用、联合奖惩实施、诚信文化建设,“信用交通省”创建蹄疾步稳,取得明显成效。
抓好平台建设 夯实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基础
省交通运输厅把加快信用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整合全系统信用信息资源,建成了“江西省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信用平台一期工程),内容涵盖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市场信用系统,公路、水路运输市场信用系统,道路运输移动稽查系统,海事综合执法系统和“信用交通·江西”信用服务网站。信用平台一期工程试运行近一年后,已于2018年8月份正式上线运行,基本实现了信用信息采集、信用评价、信息公开、数据交换共享等功能。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信用平台二期工程,以落实“信用交通省”创建指标体系为抓手,重点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诚信与监管、行政综合执法、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等方面,建设信用体系综合管理与应用系统,最终建成“统一规范、互通联动、便捷高效、服务实用、公众满意”的交通运输信用信息综合应用与服务平台,为江西创建“信用交通省”提供有力支撑。
健全法规制度 保障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长效常态
在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努力为“信用交通省”创建工作提供法治引领和制度保障。一方面,着力完善行业信用立法。近年来,出台实施了《江西省公路条例》《江西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江西省道路运输条例(修订)》《江西省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办法》等4部地方法规、规章,都把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应用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其中,为强化行业信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另一方面,着力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制定印发了《全省交通运输信用信息归集和应用工作管理办法》,制定完善了《江西省交通运输信用信息和需求共享目录》,进一步明确了哪些信用信息需要归集、谁来归集、怎么归集,推动信用信息归集规范化、常态化开展。截止2018年底,已归集公路建设市场基础数据7万多条,道路运输市场基础数据232多万条,同步共享给部信用平台。结合行业特点,分领域健全完善信用评价办法及评价标准,先后出台了《公路工程施工监理企业和试验检测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公路设计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等10多项评价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领域信用评价主体、范围、内容、标准和程序,保障行业信用评价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坚持重点突破 推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做深做实
省交通运输厅采取全面创建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对信用基础较好的关键领域予以重点攻关、做深做实,达到以点带面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效果。在公路水运建设领域,将公路施工、设计和水运施工、检测等八个类别的从业单位,以及公路监理、检测和水运监理、检测工程师等四个类别的从业人员,统一纳入信用信息平台管理,建立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价结果与资质审批、执业资格注册等审批审核事项相关联的管理机制。2014年以来,对涉及串标、转包、违规分包的13家企业,累计处罚332.5万元,10家企业被信用降级,3家企业被取消AA级资格。在道路运输监管领域,出台了《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道路运输驾驶员诚信考核办法》,制定了《江西省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黑名单”公告管理制度(试行)》,截止到2018年底,对69家信用评价结果为差的运输企业,责令其进行整改,并纳入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全省列入“黑名单”的客货运输驾驶员共计4485人次。
注重成果运用 彰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际成效
省交通运输厅牢固树立“应用是生命力”的理念,积极运用归集好的信用信息,大力开展信用评价,积极推动联合惩戒,不断彰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的实际作用。在信用评价方面,对全省2000多家工程施工、勘察、设计、监理等企业,463家道路客运企业,301家危货运输企业,173家出租汽车企业,630家驾驶培训机构,10665家机动车维修企业和58万道路客货运驾驶员,以及14家水运物流企业进行了信用评价,并向社会公开了信用评价结果,推动信用评价结果共享共用。在联合惩戒方面,从市场监管、安监、税务等部门获取各类信用信息累计近200万条,为限制违规经营企业和个人进入交通建设、运输市场提供了依据;联合省公安厅交管局制定了《江西省道路客运企业和客运驾驶员交通安全失信联合惩戒管理办法(试行)》,对本省客运企业和客运驾驶员实行联防联控、严查严管,将同级公安交管部门抄告的135名大客车驾驶员列入“黑名单”,禁止其在“黑名单”公示期间内从事营运驾驶;已将152名从业人员列入超限超载严重违法失信人名单,联合省信用办等36个部门对相关责任主体依法依规实施失信联合惩戒。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