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绿色环保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国际机场开始关注航站楼的能源管理、废弃物处理和碳排放等问题,打造“绿色航站楼”已成为全球共识。
绿色设计和绿色机场建设不仅仅是机场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一部分,更是提升机场设施能效和品质,创造环境、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有力抓手。打造绿色航站楼,重点应放在以结果为导向的设计和可持续的开发使用上。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于机场规划至关重要,确保可持续的规划设计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旅客体验的双赢。
绿色建筑
机场可以利用其“园区”性质,采用量身订制的方法来减少碳排放,例如投资清洁能源,安装光伏发电板或建造低能耗建筑。这些方法尽管有效,但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并会带来组织管理方面的挑战。减少能耗是更直接的解决方案,也能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价值。
标赫(BuroHappold)工程咨询公司曾对15座投用年限不同的欧洲机场的能耗情况进行过详细分析。研究表明,欧洲机场航站楼内的能源使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行李处理系统、照明、通风和管道、暖气和制冷。这些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需要机场、航空公司、建设单位和设计团队之间通力合作,制订解决方案应从能源分析入手,共同规划共同设计,整合各方经验与专业知识,创造最大的合作优势和未来增长的灵活性。
智慧机场的发展
机场建筑物的不断变化对能源使用和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今,航站楼的设计有“扁平化”趋势,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客流、航班起降高峰和飞机滑行及停放需求。这意味着对机场实行有效的分区管理势在必行。航站楼面积过大通常会导致暖通控制系统设置为标准值,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场开始将旅客引导到航站楼的某一区域,从而减少其他区域的能耗。通过优化管理,机场运营商可以将部分建筑系统和照明设备调至“睡眠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规模
航站楼的规模也是提升能效需要考虑的因素。与所需的功能相比,机场规模通常显得冗余,现代化改造和合理调整规模可以节省数以百万元的能耗费用。美国的匹兹堡国际机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其航站楼现代化计划的一部分,匹兹堡国际机场正在推行更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将在现有空侧航站楼附近建造一座新的陆侧航站楼,重新利用现有空间以加强同一屋檐下的运营,减少不必要的登机口和运输工具的数量以及能源密集型的APM的使用。为此,匹兹堡机场制定了建筑物管理系统(BMS)策略,该策略将与旧系统集成以提供最佳的长期解决方案,建筑物信息建模(BIM)功能将促使机场与设计团队共同确定航站楼设计理念,采用单一分析模型制定“整体建筑”的方法进行能源建模,评估节能措施及其对运营成本的影响。
但是,控制规模并非总是最优选择,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不断增长的航空需求意味着必须要扩大航站楼的规模。挪威奥斯陆机场就是这种情况。奥斯陆机场新建了300米长的指廊,并扩建了11.5万平方米的航站楼。该项目使现有航站楼建筑规模增加了一倍,而奥斯陆机场的目标是将航站楼的能源需求减少50%。
为此,奥斯陆机场创建了动态的建筑围护结构,能以最低的能源消耗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并对建筑设计进行仔细的建模和分析,设计出弯曲延伸的全景窗户,不仅可以获得足够的亮度和太阳能,还能扩大旅客的观景视野。在建筑材料方面,新航站楼选用了当地木材,扩建指廊的建材由再生钢混凝土和火山灰混合而成,这种材料比标准的水泥基混凝土更环保。全面的可持续理念的落地使奥斯陆机场航站楼成为全球首个获评BREEAM(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优秀评级的航站楼,并为绿色航站楼树立了新标杆。
引入自然光
据统计,从航站楼建筑外投射的光线通常仅能覆盖全部建筑面积的10%。航站楼中心区域通常需要大量能源实现充分照明。因此,航站楼设计和工程团队力求突破设计的界限,引入更多自然光。
“星耀樟宜”内部
新加坡樟宜机场的“星耀樟宜”项目使用了独特的玻璃设计。“星耀樟宜”外层由近1万块三角形玻璃组成,通过近1.8万根钢梁和6000多个铸钢节点连接,以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每块玻璃由上下两层玻璃片组成,其中间的16毫米空隙可起到隔音隔热的效果。玻璃形状虽看似一样,但实际尺寸都是量身订制的。此外,玻璃屋顶对暖通系统产生了连锁效应,而BIM对于确保项目的所有元素和谐统一至关重要。玻璃设计旨在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同时玻璃熔块处理可以控制太阳能热量的获取,从而为在建筑内的人和植物创造舒适的环境。通过隐藏在花园里植物间的通风孔,室内气候可以得到有效调节。
建设绿色航站楼是所有机场的共同关切和挑战。当然,每座机场航站楼都需要考虑各自的实际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筑规模等。在这方面,全球机场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航站楼的绿色之路任重道远。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