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民用航空局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推进空铁联运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铁路与民航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硬联通”与运输服务组织、标准、信息等“软联通”,意味着空铁联运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推进空铁联运,是民航局与国铁集团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要求民航、铁路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更好地发挥优势作用,承担起历史使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将“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列为交通强国建设的具体内容;《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要求统筹考虑多种运输方式规划建设协同和新型运输方式探索应用,实现陆水空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同、深度融合;《“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更是明确提出培育旅客联程运输经营主体,创新一体化联运产品。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需要充分发挥航空、铁路运输联合优势,推进空铁联运高质量发展。
推进空铁联运,是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出行的重要途径。通过打通民航和铁路的运输网络,能够充分发挥民航独特技术经济比较优势,更好发挥铁路在中短途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民航、铁路的运输效率,扩大旅客服务范围,提升交通运输网络通达性,满足旅客对高品质出行的需求。
无论是建设“硬联通”,还是提升“软联通”,基础在于双方的发展成就。近年来,铁路、民航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出行也开始更多地涉及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转换。从高铁到飞机,从飞机到高铁,不再是新鲜事儿。如今,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铁路“八纵八横”加密形成,航空运输网络四通八达,全国颁证运输机场达260座,民航高质量发展进入增量提质关键期,这些都为推进空铁联运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铁路交错、航线密布,高铁飞驰、飞机翱翔,让进一步加强空铁联运的“硬联通”和有效提升“软联通”具备可能,民航与铁路也迎来了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无论是建设“硬联通”,还是提升“软联通”,根本在于坚持人民至上。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出行需求,民航局与国铁集团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工作协同。在顶层设计方面,交通运输部、民航局、国铁集团等部门共同出台了系列促进旅客联程运输的政策文件,为推进空铁联运工作指明了发力方向和实施路径。在“硬联通”建设方面,24个运输机场与铁路车站实现了设施直连,为旅客体验更加便利顺畅的空铁联运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软联通”方面,国航、东航、南航和春秋航率先与铁路打通了票务信息系统,实现了航空公司APP和铁路12306APP的系统对接,旅客在任意一方APP上均可“一站式”购买空铁联运票。截至目前,空铁联运“一票制”服务已覆盖全国79个城市,通达1156个火车站点,实现航空段与2200余个火车段的空铁联运,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推进空铁联运高质量发展,需要双方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空铁联运的重要意义,共同推动民航与铁路、航空枢纽与高铁在布局规划、项目建设、协同运行、服务对接上开展更深、更有效的衔接和融合,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加满意。
无论是推动“硬联通”还是提升“软联通”,关键在于打造高品质产品。推进空铁联运高质量发展,要从布局规划、项目建设、协同运作、服务对接等方面加强研究,提高信息化、数字化支撑能力,“软硬联通”,稳妥解决空铁联运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和难点,提供高品质的空铁联运服务。双方要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信息交互共享,打通运输和销售网络,打破市场壁垒,构建“产品级”的旅客联程运输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广泛通达的空铁联运产品,共同点亮中国交通运输服务品牌。同时,要积极推进“空铁联运”示范试点工程,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遴选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试点,进一步探索空铁联运发展模式、实施路径,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是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携手促发展,合作促多赢。不远的将来,“软硬联通”,推进空铁联运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的出行不仅是走得了,更是走得好。让旅客的交通成本更低,出行时间更短,旅途也更加便捷、满意、舒心。
(新媒体责编:caizhuo)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