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民航

    在这个领域 中国有望十年内超法国成为世界第一

    经济学家李稻葵曾预测,到2050年时中国的生活水平能比肩法国。

    从现在开始算起,若预想成真,也得32年。

    但有一个领域,中国有望在十余年内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一。

    到2030年中国有望取代法国成为全球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英国欧睿国际咨询公司日前发布旅游报告预测,根据此前发布的全球最具旅游吸引力国家榜单,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法国、美国、西班牙、中国和意大利。法国以93.46分位居榜首,中国以91.26分排名第四。

    全球第四的好成绩已然证明中国旅游市场的吸引力,而再过十余年,中国或许会从第四跃居成为第一,中国旅游市场的潜力将在未来十年得到更大释放。

    不仅中国表现突出,整个亚太地区也成绩不俗。欧睿报告指出,近年来全球旅游业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速,且大部分增长都集中在亚太地区。今年亚太地区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增加10%,两倍于全球平均增速。

    亚太地区旅游业何以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主要引擎?在海外游客眼中,中国的吸引力来自何处?

    从旅游地区分布来看,2017年无论旅游总人次还是总收入,亚太地区均居首位,占比分别为66.6%和33.1%。

    近年来亚太地区经济体逐步放宽签证限制,为地区内跨境旅游提供更多便利,另一方面,亚洲国家主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也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来自英国的旅游业高级分析师沃特·海尔茨称,亚太旅游协会原副主席张科德也认为,亚太国家签证政策愈发便捷,有效促进了该地区旅游业增长。张科德以日本举例,由于日本对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游客实行免签政策,从马来西亚和泰国赴日本旅游的游客增长了近六成。

    就在两天前,泰国官宣:自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期间,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暂免落地签证费。泰国总理府发言人布蒂蓬直言,期望通过签证新措施来增加泰国旅游收入,提振旅游业。

    便捷的签证政策已成为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大型体育赛事的进驻同样提升国家的旅游吸引力,在赛事举办后,东道主国家依然享受赛事带来的入境游利好。以日韩世界杯为例,当年入境游客流分别同比增长9.79%和3.89%,后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3.62%和12.57%。

    资本红利也是一项重要因素。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指出,亚太地区的非旅游资本非常活跃,近年来这些资本正加速进军文旅产业,直接推动亚太旅游经济发展,这也是全球旅游业大部分增长来自亚太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专家分析称,近年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促进了亚太地区旅游市场渗透率的提升,旅游预订加速从线下走到线上,各种网络基础设施、移动支付的日益完善,使亚太地区成为全球颇具创新活力的新兴旅游市场。而且,亚太地区已形成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交通便捷性的提升也增加了亚太国家的旅游吸引力。

    中国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39亿人次,同比增长0.8%,其中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同比增长3.6%,“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活跃度明显上升。

    海尔茨表示,旅游业作为中国经济的关键支柱产业,中国除了推出利好旅游发展的政策和行动倡议外,还为改善中国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标准投入了不少。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方面,通过建立多语种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网站、推出签证便利化措施等方式,增强中国旅游市场吸引力。最近两年,国家陆续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从全域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全面推动旅游业发展。

    中国文化最具吸引力,购物、美食兼具魅力

    在外国游客眼中,中国的吸引力来自何处?谷歌大中华区市场研究院总监聂婉燕表示,。调查显示,56%的入境游客认为中国的独特吸引力在于“历史悠久”。

    专家同时提醒,尽管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前行途中的问题不可不察。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目前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基础仍比较薄弱,与出境游增速相比,中国入境游增速明显偏低。戴斌认为,今后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而中国签证政策仍然偏紧,签证及其附加服务费用仍然偏高。另外,国家形象、国家和地方旅游形象的统筹,国际旅游推广的体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