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实名收寄信息化明年底全覆盖

    近年来,随着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寄递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落实邮件快件实名收寄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7月11日,国家邮政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介绍了邮件快件实名收寄信息系统及其推广应用的情况。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司长冯力虎表示,将采取“总对总”的方式进行数据共享,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力争在2018年年底前实现实名收寄信息化全覆盖。

    实名信息监控平台已接入十家快递企业

    目前,全国许可的快递企业超过2.1万家,营业网点达18.9万处,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庞大的行业规模给实名收寄信息化的推广落地造成了困难。“寄递服务不同于传统‘柜台式’服务,市场主体众多,流动作业性强,手工登记实名信息安全性低,推动落实实名收寄制度具有较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冯力虎说,为积极稳妥推动实名收寄信息化,国家邮政局将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今年3月28日前为准备阶段,国家邮政局在第三方评估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设计《邮件快件实名收寄信息化解决方案》,指导大型快递企业开发“企业版”实名收寄信息系统,同时针对个人用户以及小型快递企业开发了“公共版”实名收寄App。4月起,国家邮政局在全国153个城市启动实名收寄信息系统推广应用试点。各地邮政管理部门采取集中培训、课件辅导、实地指导等方式,加强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受训技术骨干21000余人次。截至6月底,国家邮政局实名信息监管平台接入邮政EMS、顺丰、“三通一达”、百世等10家快递企业;全网信息化实名收寄业务量累计完成3亿件,日均已逾500万件,实名收寄信息系统在线注册用户达2250万人。

    “按照总体安排,2018年将进入第三阶段,即到2018年年底基本完成实名收寄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冯力虎表示。

    互扫二维码核验双方身份 一次注册全网通用

    据国家邮政局邮政业安全中心技术处工程师许良锋介绍,“公共版”实名收寄App为“安易递实名寄递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有用户、收寄、监管三个版本的客户端,可通过二维码、图像自动识别等技术实现快递实名制信息化。

    许良锋说:“用户进行实名认证是一次注册、终身使用、全网通行、全国通用。”记者看到,使用用户版App时,用户可通过扫描身份证、驾照、户口本或护照进行实名认证,并自动生成身份二维码。每次寄件时,只需由快递员扫描身份二维码,就可快速验证身份信息,避免了频繁出示身份证的麻烦和信息泄露风险,顺丰、“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的自用终端同样可以扫描该二维码。此外,用户版还提供查快件、真假快递员验证、投诉、申诉等一站式服务。

    在验证快递员身份时,用户使用App扫描快递员的二维码即可。系统专门设置了收派员实名信息采集模块,快递员在使用设备对用户信息进行采集前,必须将自身实名信息先行上传信息系统。系统在加强快递员实名管理的基础上,对快递员逐一建立身份信息二维码。

    “国家邮政局采取白名单模式落实对企业人员的管理,快递企业将从业人员身份信息提交到国家邮政局审核,再分配对应的用户名和账号,否则无法使用。”冯力虎说。

    信息数据“总对总”共享 责任倒追机制防泄露

    实名收寄信息化推广后,将会有大量用户信息被上传,如何保证个人信息不被窃取?冯力虎告诉记者,系统的信息数据实行“总对总”共享模式,由企业总部将前端采集的实名信息统一上传至国家邮政局信息监管平台,从而形成实名信息数据单向封闭流动,确保实名信息安全。“在前端采集的过程中,用户信息只能在快递员终端停留30秒,30秒之后就会被强制上传,以确保这一环节的信息安全。”冯力虎补充道。

    “我们会从多维度保护数据安全,技术是其中一种手段,更多的是从管理制度上落实责任倒追机制。”许良锋介绍,系统将严格控制第三方接触数据,不是快递企业的,如软件公司等不允许进行实名数据采集。同时严格控制工作流程,工作人员接触数据全程留痕,以后还将实现每个操作环节可追溯,将操作定位到个人。

    冯力虎表示,实行实名收寄制度,既是应对当前寄递渠道日趋严峻复杂安全形势的现实需要,也对保障邮政业长远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推广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地区仍强制推行当地实名收寄信息采集版本、部分加盟制企业对分支机构和末端网点管控不力、部分企业上传数据不理想、部分用户不理解不支持等。

    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广线沿线城市以及新疆、西藏等为重点,全面加快试点城市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并从整体上加强工作统筹、大力宣传引导、严格推进落实、强化技术保障,抓好实名收寄制度推进落实工作。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