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由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室内环境控制与健康专委会主办、四川三元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绿色节能健康建筑——交通沿线建筑室内空气、声环境质量改善研讨会”在成都希尔顿酒店圆满举行。
研讨会以交通沿线建筑室内空气和声环境质量改善为研究主题,邀请了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四川省建设科技协会、成都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武侯区新经济局、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
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室内环境控制与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刘波主持会议。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付韵潮作《绿色健康建筑理念实践》专题分享。报告中强调,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内涵近年来在不断更新,国家也在总结过去推广绿色建筑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充分融合健康建筑理念,力求让绿建建筑变为更加以人为本,让居民和使用者更加便利、舒适、健康、高效的高质量建筑。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成都分公司总工程师于贵,分享了《轨道交通环境噪声污染及降噪控制实践》。他指出,轨道交通是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它的建成和运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噪声与振动问题日益凸显,极受社会各界关注。报告中,着重针对如何解决轨道交通噪声振动问题分享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提出了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川三元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侯廷发,就交通噪声对沿线建筑造成环境影响的问题,提出“通风隔音窗”解决方案。该技术同时拥有隔音、通风、空气净化三大功能,能同时改善室内空气和声环境质量,引发大家极大的关注。
会上,与会人员结合各自领域的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围绕交通沿线建筑室内空气、声环境质量改善进行交流发言。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管理处处长昝学军讲话指出,成都市空气质量较以往已有明显好转,政府及相关部门正着力解决城市噪声问题,通过控制车速、禁止鸣笛、改造路面、设置声屏障等有效措施尽可能降低交通噪声和施工噪声,努力为市民创造优质的健康环境。他希望,产、学、研三方能与政府深入交流,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今后,要努力在城乡声环境管理、城区声环境监测、噪声污染控制动态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成都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龙飞主任提到,成都市正在全力打造公园城市,好产品、好技术要结合实际进行优化改良,要通过成功的应用建好示范。同时,各单位要重视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注重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咨询管理公司总经理魏继谦,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罗杰,四川省建设科技协会秘书长侯文,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付韵潮相继发言,表示将会继续加强与各方的链接,持续关注城市更新,围绕绿色健康建筑从设计规划到施工建设努力提供全过程的优质服务,并就城市环境噪声摸底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会议举行签约仪式。四川三元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滕德海与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罗杰签署《通风隔音窗合作协议》、与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咨询管理公司总经理魏继谦签署《通风隔音窗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邵志军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召开的意义和取得的成果,指出绿色健康建筑着重于保护环境,健康建筑在此基础上,围绕建筑中人的需求,强调“以人为本”,希望绿色健康建筑的理念,能加快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让我们都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环保的环境之中。同时,邵会长也对三家单位的合作表示祝贺,希望未来三家单位精诚合作,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不断进步,为四川省环保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会后,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室内环境控制与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成都诺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波,与四川三元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辜筱菊、四川钜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民、成都锦胜雾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利林、成都九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达、成都锦城美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落志祯五位副主任委员就绿色健康建筑研讨会议题、实施室内环境控制与健康等具体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
相关链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战略部署,全国上下已对绿色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并且决心坚定。“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后疫情时代,面对危机和压力,我们更当坚定信心,坚持既定发展战略,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始终如一地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健康中国。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